陈希:从福州考上清华大学。毕业后在福州大学当了几个月的教师,之后又考研考回清华。再往后就在清华落了脚,至今已20多年,现为清华大学党委书记、党的十六大代表。
上任近一年来,陈希很少见记者。熟悉他的人告诉我:不愿谈自己是陈希的风格。
陈希一直认为,清华大学是个载体,党对他的关怀培养,是通过清华对他的关怀培养体现的。这次作为十六大代表接受采访,他对我说的一个又一个故事,都有这个特点。
故事一,时间:1979年至1982年;主要经历:读研。陈希的导师李成林教授是个学识渊博的共产党员,学术作风严谨,在学问上律己律人都很严。陈希跟导师做的课题是“煤的脱硫”,课题进程中要做大量实验。这种实验之艰辛,外界是难以想象的。李成林教授要求每个数据都必须严格按照科学的方法,通过实验来证明,数据再多、工作再苦也绝不能有半点含糊!导师的科学精神、学人风范,给陈希留下了难忘印象。陈希说,现在我带研究生也是这样:第一课就讲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
故事二,时间:1982年至1992年;主要工作:学校政治辅导员、团委书记、党委常委等。期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陈希说,清华学术空气很浓,研究生毕业留校的人都想做学问,我更想。一天,一位校领导把我叫到办公室,问我:“去过南京吗?”我说:“去过。”“去过雨花台吗?”“去过。”“那下面埋了很多和你年龄差不多的人,他们为中国革命作出了贡献,但没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我问:“你到底想让我干什么?”“到团委做学生辅导员。”“什么时候?”“明天。”第二天,陈希上任。他在“双肩挑”的位置上一直干到今天。
故事三,时间:1993年至今;主要职务: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书记、党委书记。陈希说,走进学校领导班子,自己从年长的党的干部身上体会最深的就是:“事业至上!”
20世纪80年代,一次学校领导班子换届,原来曾经是上下级的两位领导在新班子里调换了位置,“下级”当了一把手。他们能相处好吗?大家都很担心。班子生活会上,几位常委直言不讳,把担心摆在了桌面上:“新班子能否团结,关键在于‘原下级’能否领导‘原上级’;‘原上级’能否接受‘原下级’的领导。”“原上级”同志坦诚表态,也没说多少豪言壮语,但在以后的工作中,他成了“原下级”的左膀右臂。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后期,学校干部和教师经历了大规模的新老交替。为了给年轻干部压担子,在许多院系,分别担任着正副职的老干部和年轻干部都是就地换位。因为前面有校党委领导作出好样子,几乎所有“降职”的老干部(大多五十几岁)都是高高兴兴。不需要更多的誓言,就是两个字“可以。”之后,就是与“可以”连在一起的一系列行动:支持、配合……
多年来,在清华园这种氛围的熏陶下,陈希教授心胸开阔,崇尚科学,脚踏实地。2002年2月,他当选为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说:在发展中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清华的担子既艰巨又光荣。既要学习世界一流大学共同的经验,又不能简单照搬;既要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要靠全校教职工的努力,开拓创新,锲而不舍。在清华,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的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为此,我一定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