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不断创新 迈向辉煌

2002-11-1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南海,珠江河畔的明珠,一座位于珠三角枢纽地带、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优美城市,十年的精心经营,而今硕果累累,成绩骄人。南海这座永葆青春和充满发展活力的城市,其精神和核心是什么呢?创新!十年的发展就是十年不断创新的过程。南海信息化的高度发达是创新的最大成果。信息化已经成为南海的一张闻名世界的“名片”。这张名片吸引了江泽民总书记、李鹏委员长、朱镕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吸引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思朋斯、加拿大“网络神童”凯斯·佩里斯等一批经济界的泰斗和商界名流。

建市十年来,南海市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推进两个文明建设,走过了一段不断改革——创新——跨越,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的光辉历程。概括起来,南海市的改革发展大体经历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相结合三个阶段。现在还在不断地深化创新,推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一阶段】
制度创新:促进农村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

制度创新是指通过革命和改革扬弃不合理的、不合时宜的、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制度,建立起与新形势相适应的、能够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的制度。在这一阶段里,南海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的不断扩大而不断发展。1990年以前,南海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三大产业齐发展、六个层次一起上”的发展方针,推行家庭联产责任制,调动农民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全市各级实行“抓机遇、促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开始起步,同时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把握港澳台资向大陆转移的机遇,积极引进三资三来一补企业,农村工业化开始全面启动。逐渐形成了具有南海特色多元化、多层次的经济发展模式,南海农村经济规模迅速扩展,实现了第一次飞跃。到1990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75.09亿元(比1978年,下同,增10倍),财政总收入达到3.6亿元(增5倍),储蓄存款达到40亿元(增8倍),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多元(增10倍)。从而为建市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1992年9月23日,南海经国务院批准正式立市,到今年整整十年。建市之初,全市各级认真贯彻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行“抓改革,促发展”,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在农村,把股份制引入到土地制度改革上来,探索并推行了以土地经营权为中心的股份合作制,农民对土地的承包从原来的实物形态变为价值形态,实现了土地的“三权分离”(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大部分地区实施了“三区规划”(农业保护区、经济开发区、群众商住区),调整了农村的生产和分配关系,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对乡镇、管理区的集体企业,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采用有限公司制、股份合作制、以及产权转让、拍卖、租赁等方式,全面转换经营机制;对原有的挂靠集体企业,全部实行脱钩。与此同时,按照“政治上鼓励、政策上扶持、方向上引导、法律上保护”的方针,加大力度引导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市综合实力迅速增强,南海农村经济实现了第二次飞跃。在全国分别于1992、1993和1995年度三次综合实力评比中,南海市均居全国同级城市前列。1995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38亿元(比1978年,下同,增50多倍),财政总收入达到18.98亿元(增20多倍),储蓄存款达到183.91亿元(增30多倍),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33元(增近30倍)。就在这一年,南海市经省委省政府检查验收,跨入了全省首批小康达标市县的行列。

【第二阶段】
技术创新:信息化带来崭新面貌

技术创新,就是要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胆地积极地运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优化提升我们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创新我们的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手段,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南海市委市政府在总结“八五”规划“九五”时,提出了南海要在小康达标的基础上迈向现代化。全市各级实行“抓科技,促飞跃”。在进一步深化农村和企业改革、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继续推进体制创新的同时,积极推动科技创新,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南海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抢抓信息化的发展机遇,1995年开始,在国内县级率先启动信息网络建设。1998年,明确提出并积极推进创建信息市工程,通过几年的努力,建成了较为完善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实现了“村村通光纤、户户可上网”;建成了全市统一的信息交换平台,在国内同级城市中率先沟通了互联网。在此基础上,狠抓信息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南海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到2000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855.66亿元,全市三级农村人均纯收入为6764元,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第三阶段】
“制度+技术”创新:迎来新的飞跃

进入新世纪以来,南海市自觉地将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不断深化各项改革、继续推进制度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同时,加大力度推进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的技术创新,实行产业信息化、信息产业化,全方位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政务运作、社会管理和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应用,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经济的发展质量,用信息技术手段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用信息技术手段去推动文化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南海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探索出一条传统经济与知识经济相融,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进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南海经济在原来的基础上迈上了新的台阶:2001年,全市GDP达到了393.9亿,比建市前的1991年增长6.6倍;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83.7亿,比1991年增长6.8倍;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070亿元,比1991年增长9.6倍;全市固定资产投资70.27亿元,比1991年增长8.4倍;全市社会消费商品零售总额141.52亿元,比1991年增长5.6倍;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79.8亿,比1991年增长16倍;全市各项存款达到755.3亿,比1991年增长8.8倍;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516亿,比1991年增长8.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42元,比1991年增长2.6倍。南海的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同级城市第二位。另一方面,以环境现代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五创”工程的推进,有力地推动了南海各项社会建设事业新的进步。目前,南海市已成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信息化试点市和广东省首批文明城市。

【下一阶段】
不断深化创新:全面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

非改革难求发展,惟创新才有将来。南海市为了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的指示以及中央和省委关于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示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南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制定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规划,定出了力争到2005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一奋斗目标和发展规划,提出并积极贯彻实施以信息化、全球化、社会化、法制化、城市化推进南海现代化的工作方针,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力促南海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信息化。要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南海市的视察化作强大动力,积极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实现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的思想,大力推进“科教兴市”战略,把信息化作为增创新优势、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努力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政务运作信息化、社会管理信息化、文化教育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就是根据南海中小型企业多、传统产业规模大的特点,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各大行业普遍建立行业协会的基础上,实行每个行业建立行业网站和行业技术创新中心。与此同时,大力发展包括软件行业、硬件行业、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业等方面的信息产业,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质量。政务运作信息化,就是依托信息网络把市直机关、镇(区)机关以及各行政村的信息系统连结起来,建立起一个覆盖全市的政务信息城域网,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各级党政机关及其职能部门沟通联系,加强党务、政务、财务和内务管理。社会管理信息化,就是依托信息网络技术全面加强对社会事务的管理,先后开发建立起公安110指挥中心、交警122车辆监控中心、法院审判、国土管理、计划生育管理、劳动管理、医院管理、气象服务等一大批信息系统,大大提高了对社会事务管理和服务的质量。文化教育信息化,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全民素质(终身)教育。

全球化。根据经济贸易全球化的发展趋向,适应加入WTO的需要,充分发挥地缘、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优势,确立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思路,加强对外经济贸易合作。积极实施信息、技术、资源和市场等几方面的全球化战略。1、信息全球化。运用互联网以及其他媒介,广泛、及时获取国内外金融、经贸、科技信息,提高南海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2、技术全球化。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技术和人才为我所用,提高南海企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研发能力。3、资源全球化。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入境外资金和项目,增强自身的经济发展后劲。另一方面,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积极组织有色金属、石油产品、原木等原材料和燃料进口,大胆运用国际资源发展自身经济。4、市场全球化。就是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档次的同时,积极采用自营出口、代理出口、转口贸易、直接贸易以及电子商务等形式,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不断提高南海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

社会化。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根据小政府、大社会的客观要求,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建立起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和投资、管理、监督机制。社会化的投资机制,就是根据“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思路,一方面通过转换公有制企业的经营机制,政府企业从生产经营领域的投资主体地位上退出。目前,全市公有制企业基本转制完毕,初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通过调动社会各界投资积极性,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确立非公有制企业的投资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地位。经过多年来的引导扶持,南海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到约占全市经济总量的90%。社会化的管理机制,就是指在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离的基础上,改革企业办社会和公营机构福利化的状况,市属公有企业实行属地化管理,原企业经办的教育、卫生机构交由地方去办。社会化的监督机制,就是指通过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实行政务、财务和社会管理事务公开,党政机关、党政领导和工作人员要在接受制度约束的同时,广泛接受组织和社会的监督,以营造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和民主、公正的社会。

法制化。贯彻落实依法治市方针,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努力实现政治生活法制化、经济生活法制化、社会生活法制化,建设高度法治的现代化社会。

城市化。确立城市化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思路,按照城市化的要求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逐步配套完善城市化的基础设施,努力营造环保型、生态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的环境。同时,要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速二三产业特别是商业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构筑城市化的经济格局。各级要进一步增强城市化的意识,推进城市化的管理,加强社区建设,发展社区文化,开展社区服务、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努力创建现代化的文明城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