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节能冰箱 明年强制性推广

2002-11-2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温源 我有话说

全球环境基金(简称“GEF”)第二届成员国大会日前在北京召开。我国目前已获批55个GEF项目,其中与百姓生活联系最紧密的要属节能冰箱推广项目。据悉,中国电冰箱市场将于2003年起全面执行新的能效标准,“节能冰箱”将得到强制性推广。

“节能冰箱”省了啥

我国是世界电冰箱生产和消费大国之一,电冰箱产量位居全球首位;每年有近千万台冰箱进入国内市场,同时出口到国际市场的冰箱每年也以超过10%的速度递增。目前虽然中国城镇冰箱普及率达到85%,而在2亿多农村家庭中还仅为25%。专家预测,我国冰箱制造业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大的生产规模。因此,中国冰箱的环保性、技术先进性就受到国内国际的广泛关注。

冰箱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电力资源。据估算,冰箱耗电量接近我国居民全部用电量的一半。目前我国仍以煤为主要资源进行电力生产,其所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带来了环境和健康问题。电冰箱的普及成为造成二氧化碳排放并引发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原因之一。

除了“环保账”,节能冰箱还有“经济账”可算。据了解,我国生产的普通冰箱的节电率为25%-30%,节能冰箱的节电率为45%-65%,最大相差可达40%。一台BCD268电冰箱,电价按平均0.6元/度计算,购买节能冰箱比普通冰箱(使用寿命按12年计)共可节省电费2365元。也就是说,节能冰箱售价贵了点儿,用起来还是省钱的。

来自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的消息说,我国政府在未来很长时期内将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技术标准规范等诸多有力措施,下大力气推广节能冰箱,使中国冰箱市场全面向节能冰箱方向转变。

消除障碍双管齐下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节能冰箱项目取得了相应的进展,目前已有16家冰箱生产厂家和12家压缩机厂家自愿参加了该项目。但目前市场上节能冰箱的普及率还很低,节能冰箱大规模商业化还存在诸多障碍。

主要表现在公众的环保与节能意识有待增强。我国消费者更看重冰箱的初次购买成本,忽视冰箱寿命期的使用成本即节能效益;销售商担心价格升高会造成节能冰箱的积存,对销售节能冰箱的积极性不是很高;由于成本提高和价格竞争因素,生产商认为大量生产节能冰箱的风险较高。

为了推广节能冰箱,国家环保总局成立了节能冰箱项目管理办公室,并与国家经贸委、财政部、技术质量监督检疫检验局等部门组成项目管理协调委员会。节能冰箱成为第一个由政府实施的全球环境基金项目。

整个推广活动分为两类:一是针对生产厂家的“技术推动”活动,包括对压缩机厂家和冰箱厂家开展高效压缩机和节能冰箱的设计培训、技术指导,对生产厂家实施生产节能冰箱的奖励计划等。另一类则是针对市场销售的“需求拉动”而设计的,包括利用媒体宣传提高消费者对节能冰箱的认识,消除消费观念障碍,指明未来冰箱业的发展方向,对商家开展节能冰箱销售的培训及奖励等。

最主要的是,目前的冰箱能效标准对冰箱节能的约束力不够。一般消费者比较熟悉的节能标识是绿色长城加一个“节”字的图案,但由于标准整体水平定得较低,绝大部分企业都能达到,而且不分等级,消费者无法精确区分产品的节能程度来做出选择。

来自中国家电协会的消息说,今后对国内冰箱企业的政策是,必须生产节能环保冰箱才能进入市场销售。从2003年7月开始,中国市场上的电冰箱将贴上节能标识。消费者通过区分标识就可对冰箱节能效果做到心中有数,从而逐渐在全社会树立起绿色家电消费的理念。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与以往的家电业概念炒作不同,”中国家电协会副秘书长王雷说,“节能冰箱的推广是政府支持的一件实实在在的事。将在未来产生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首先,该项目的实施能促进冰箱在今后15年内每年节能20%,我国冰箱将少消耗1200亿度电,相当于节能7170万吨原煤,减排1.426亿吨二氧化碳。其次,冰箱节能是全球化趋势,全球有37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自己的节能标识,我国加入WTO后,企业要与国际接轨,就必须消除技术上的壁垒,中国作为家电业制造大国,节能是一条必由之路。”

推广节能对产业进步的贡献也显而易见。受价格战和产品升级换代因素的影响,十年间,我国冰箱生产厂家由最初的100多家降到目前的不足30家。节能冰箱的强制性推广无疑意味着“节能”将引发中国电冰箱行业新一轮洗牌。围绕“节能”这一主题,进一步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节能冰箱将大行其道;反之那些高能耗、无法实现“节能技术”升级的产品将不可避免地彻底淘汰出局。

值得高兴的是,大部分冰箱厂家与压缩机厂家对节能冰箱项目都表现积极,除了获得GEF赠送的10万美金之外,各企业在生产线、零部件开发到节能系统化上都投入了大笔资金。相比之下,对消费者来说真正树立起冰箱节能意识则任重而道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