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笔者年纪还小,看歌剧《白毛女》,有个问题弄不懂。杨白劳出外躲债七天(有歌词为证:“漫天风雪一片白,躲债七天回家来”),却把二斤白面总带在身上。杨白劳唱道:“卖豆腐挣下了几个钱,集上称回了二斤面,怕叫东家看见了,揣在怀里四五天。”如此珍惜二斤面,说明杨白劳家真是太穷了。可这么穷的人家,为什么还要拿出钱来给喜儿买“二尺红头绳”呢?这个问题到笔者长了几岁年纪后才明白,红头绳其实也是生活的必需品,是贫苦人家的闺女对食品以外物质生活的最低享受。
之所以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又说起《白毛女》的事情,是因为要说说恩格尔系数的话题。
1857年,德国统计学家恩思特·恩格尔发现了一个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其公式表示为: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
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吃的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自然大。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如果一个家庭实在太穷,所有的收入都用于吃的支出,那恩格尔系数就是1。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极限值。杨白劳家穷不穷?可卖豆腐挣的那几个可怜的钱也没有全买了面粉吃,还给喜儿买了二尺红头绳。然而杨白劳家当年大约也就是这二尺红头绳的开支算是食品以外的消费了,他家的恩格尔系数虽不是1,恐怕也差不了多少。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象杨白劳家的情况属于赤贫,估计恩格尔系数可能要达到80%—90%。解放前,这种情况在中国是普遍性的。解放后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情况有所好转,但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是居高不下的。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7.5%和67.7%,也就是说城镇居民只属于勉强温饱,农村居民则仍属于绝对贫困。然而到1995年,这个比值发生了较大变化: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降至50%以下,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也降至58.6%。更大的变化,出现在1995年以后的这短短的六七年。到2001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降至47.8%,而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则降至37.9%!
这是一种历史性的巨变!凡是客观点的人,都应该能够感受到人民生活的这种巨变。谁谁家买新房了,谁谁家买汽车了,谁谁家孩子自费出国留学了,谁谁家两口子到哪儿旅游去了。这样的消息,在十几年前对中国老百姓来说还是十分遥远的新闻,如今在许多地方都已是身边的家常话题了。而无论是买房、买车、教育、旅游,这些大宗的消费,在恩格尔系数中都算在分母项下,所以那恩格尔系数能不越来越小吗?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到那时,中国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还要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