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种新诗学及其批评

诗歌乃至文学的主体性和内心化倾向,不仅仅是新时期一种创作 思潮,更是一种诗学观念的革命性变延。
2002-12-05 来源:光明日报 孙基林 我有话说

诗歌乃至文学的主体性和内心化倾向,不仅仅是新时期一种创作思潮,更是一种诗学观念的革命性变革。诗歌从先前仅仅是事物的摹写和反映论的模式中走出来,开始趋向于表现主体的某种心理或心灵层面,随之一种内在性的诗学便产生了。吴思敬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这从《诗学沉思录》中即可感受得到。在这本著作中,他从诗歌发生的内在机制、生成过程,从接受者的心理定势、审美期待和阅读反应等多个视角和层面,梳理和阐释了其内在性诗学的基本内含及其特质,初步建构起一种具有逻辑性、完整性和现代性的诗学形态。从诗歌发生学的层面看,吴思敬认为,诗歌形式首先体现了一种“内在观念性本质”,所谓的“内形式”,也就是“一种心灵状态的形式”。比如潜意识、内驱力和潜思维等。潜意识是诗人心灵深处潜隐着的大片未知的领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内在的驱力,进而作用并推动潜思维的一种心理行为。因而尽管潜思维是内在的、隐蔽的、不被主体所知的心理形式,但它始终处在动态的、不间断的连续过程之中,并不自觉地将潜意识中的知觉信息与过去的经验进行重构,从而整合为不稳定的、也不太有条理的思维片断,进而通过自由地联结,构成一条绵延不绝的思维流而潜存在大脑之中。就其对诗歌创作的效应而言,它既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量,又有助于对外部事物的直觉把握,从而使诗人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出现“神来之笔”。就鉴赏和审美接受层面而言,它关涉到作品文本与阅读者所达成的审美关系。吴思敬首先强调了作品文本“内在的象征性”,认为诗歌作品即是“内在生活之表现”,而读者“只当以心灵去追踪体悟其内在的象征性”。诗人将自己内心隐秘的经验、冲动、情感等转化为可见的、有深层意蕴的意象,一旦接受者内心深处也有某种与之同构的东西,那么他的内在生活之流也会流注到诗的意象之中,与之合而为一,达成共鸣状态。这里吴思敬先生还阐述了心理定势、审美期待对诗歌鉴赏的作用和影响:读者基于对象征的主体性和内在性原则的理解,从而倾向于把作品中所描述的客观事物,当作诗人主观情感或内心观念的一种对应物,从而在表象事物的背后,去追寻多层面的深度意蕴。

这种内在性的新诗学,就其蕴含的思想特质和向度,无疑体现了这个时代的一种现代性倾向。吴思敬在这里所持有的是一种进步、发展、变化,具有物质和时代决定论色彩的进化论文学观,以及直线向前、不可重复的未来主义时间意识。他在为新诗潮辩护时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现代诗是诗歌现代化的产物”,它反映了诗歌要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规律。他还引用别林斯基的观点说,“我们的理想不在过去,却在将来,以现实为根据。只许前进,不能后退,不管过去有什么东西吸引我们,它总是一去不复返了。”当然,这种现代性不仅仅体现于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念,更为重要的是,它蕴含着一种内在的理性深度。就如吴思敬先生所说,新诗潮“更侧重内心世界的开掘”,“诗人潜思维中渗透着理性”,它的“深度与广度取决于诗人后天经验的丰富性与理性思考的深刻性”。他所着意强调的“内在的象征性”,一方面既蕴含和暗示着一种主体性和理性深度,另一方面就现代性时间叙事而言,又暗示着不在场的、指向它处的未来意识。

《诗学沉思录》吴思敬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