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视学习 善于学习

2002-12-07 来源:光明日报 徐中 我有话说

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适应新世纪形势发展的要求,迎接新挑战的必然选择。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各项任务繁重而艰巨。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开始凸现。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这对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都将产生深刻影响。面对国内外的新形势,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全面提高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领导能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在全党蔚然成风。

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全面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迫切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党要做到“三个代表”,就必须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列,与世界潮流同步,把最先进、最能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利益的思想认识和实践经验体现在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中,来号召全体党员、凝聚全国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共同奋斗。在新世纪新阶段,贯彻好“三个代表”要求,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思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这些都需要全党重视学习,善于学习。

学习是提高广大党员和干部素质,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手段。学习是进步的前提和创新的动力。新世纪,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学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党作为一个大国的执政的党,要始终保持自己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就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善于学习。否则,党就会失去先进性,失去领导和执政的资格。

党员重视学习,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关键环节。创建学习型社会,需要全社会各级各类组织进行广泛、深入、持久的“学习型”创建活动。创建学习型社会需要由众多的各种学习型组织来共同完成,但这其中首要的是各级党组织。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创建学习型社会中的领导作用和表率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广大干部和党员在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社会成员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来影响和带动全体社会成员投身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实践中,加快推进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进程。面对国内外的新形势和新世纪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使广大党员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每一个党员都要认真思考和实践的一个崭新而又重大的课题。

1.积极倡导马克思主义学风,在全党营造人人向学的氛围。必须在全党大兴学习之风,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这其中积极倡导马克思主义学风至关重要。按照“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要求,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力求做到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相统一。按照“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的要求,通过开展多种形式和途径的学习,使每个党员都积极投身于学习之中,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地在全党构筑“人人处于学习之中,时时体现学习之风”的学习环境。

2.创新学习载体,探索建立开放互动的学习模式。在学习载体和学习方法上,要与时俱进。要在充分利用和完善原有的学习载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学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发挥传统阵地与现代传媒互补的优势,完善学习网络,拓展学习空间,增强学习效果。在创新学习方法上,要善于借鉴吸收先进经验和方法。一般来说,强调学习的连续性,注重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团体学习等,是各种学习型组织的共同特征。要使全党形成这种全方位的学习态势,需要探索建立一种开放互动的学习模式。所谓开放,就是保证有充分的信息相互交流,有知识的自由传播和创新;所谓互动,就是在开放的基础上实现党员个人、党组织内部以及党员个人或党组织同外部在学习上充分地互相促进,同时党员个人把终身学习纳入工作和生活程序,使之互相促进。

3.强化制度建设,形成保证和推动全党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有效机制。要强化制度建设,建立一套保证和推动全党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有效机制。一是建立领导机制,坚持一级抓一级,建立起覆盖全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是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党员的学习热情。各级党组织都应该制定相应的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实施计划,把创建活动的情况纳入党建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之中,定期进行考核。同时,把对党员个人学习情况的考核列入岗位责任制考核范围,以增强党员参加学习的自觉性和紧迫感。三是建立投入机制,要加大对各种学习载体特别是信息网络等新型硬件建设的投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