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极地营救

2002-12-0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邓凯 通讯员 蒋月荣 戴培红 我有话说

11月20日上午。北京友谊医院。记者见到了在南极突发重症、后被营救回国的我国第18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越冬队员魏禧。

凭借他红润的脸色和平静的表情,人们无法想象:就是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和医务人员一起,在冰雪覆盖、人迹罕至的南极大陆,经历了三个多月惊心动魄的死亡大搏杀;就是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在最寒冷的冰天雪地,感受到了来自祖国和国际友人的最温暖、最诚挚的救助。

突发急症传真紧系生命线

7月29日,南极还是漆黑的极夜。南极中山站气象预报值班室。第二次踏上南极圈的科考队员魏禧突患重病倒下了。

第二天早晨,队友没看见魏禧来吃早饭,才发现他出事了。

极地办领导和队友们心急如焚。科考队队医、来自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王捷携带仅有的简单的医疗设备,立即实施紧急救治。初步诊断魏禧患脑血管病。病情复杂,而医疗设备有限,怎么办?

此时,南极洲被20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冰包围,极夜还没有过去,加上连续不断的风雪天气,飞机和船舶都不能通航。

消息传到北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向北京友谊医院发出紧急求助,友谊医院立即成立专家救治小组——一条连接北京和南极的专家热线架通了。

在让人寝食难安的76天里,队医王捷时刻密切观察患者病情,详细书写病程日志,及时传真至北京。而北京友谊医院的专家则日夜守候,等待着来自南极的消息。每收到一份传真,他们立刻研究治疗方案,再迅速传真到南极……来往的传真达100多页,这厚厚的一摞传真,构筑了老魏唯一的“生命线”。

极地营救

积极的治疗,悉心的护理,到8月下旬,老魏的病情稳定了。由于南极医疗条件非常有限,国家海洋局极地办拟请友谊医院选派一名经验丰富、英语流利、身体健康的医生,赴南极将病人接回。并与距离最近的澳大利亚联系,希望协助派医生运送病人回中国。澳方很快作出答复,安排中国医生乘坐10月中旬的最早航班到达南极。

极地营救出现了一线希望的曙光。

北京友谊医院决定选派医术过硬、英语流利、身体健康的神经内科主治医师王佳伟赴南极接病人。医院领导和专家制定了周密的应急方案。王佳伟将个人物品压缩再压缩,而将医疗用品准备得充分再充分,一个巨型行李箱中几乎都是仪器和药品。

9月25日,王佳伟肩负重任,踏上了飞往南非的班机,转乘早已等候的冬季过后的第一艘驶往南极的俄罗斯“科列贝尼科夫船长”号破冰船,后又乘船上的直升飞机和澳大利亚医生一起,通过海空接力的方式,于10月13日到达中山站。

但是,天气恶劣,中山站的雪深超过1米,停机坪被大雪掩埋,而且能见度很低,只有莫愁湖面可以使用。为了保险起见,澳方又增派了一架直升机和一名医生。

10月14日下午3时45分,澳大利亚的两架直升机降落在中山站的冰湖上。中国科考队员们铲起1.6米厚的积雪,用双脚开辟了一条雪路,在凛冽的寒风中,他们将亲密的患病队友魏禧扶上舷梯,目送直升机飞离南极。

回国之旅是艰难而漫长的。由于南极非常洁净,不会被病菌感染,相反,从南极回来的人通常都会病一场。在船上,两人先后患上感冒。老魏让王佳伟吃药,王佳伟说:“带的药品不多,你多吃药,我多喝水。”他把仅有的药品留给了老魏。魏禧由于营养缺乏,又患感冒,心脏几度出现早搏,王佳伟及时治疗,使病人死里逃生。

经历了20多天的艰辛,11月7日凌晨1时,魏禧安然地回到了祖国首都。

在友谊医院,经查体证实,魏禧除左侧上肢运动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外,其他各项体检指标完全正常。经回国影像学检查,证实南极的原诊断完全正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