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纵横通衢畅八方

2002-12-0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冯蕾 我有话说

1988年,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我国内地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截至今年9月,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达到1.94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短短14年的时间,我国高速公路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30—40年的发展历程。

从“零”到“世界第二”

上世纪70年代,高速公路在世界上已出现了半个世纪,我国还在讨论该不该修建高速公路的问题。当时,一些部门和专家认为,高速公路是专供小汽车用的,外国小汽车多,要修高速公路;我国小汽车少,没有必要修建高速公路;修建高速公路花钱多、占地多,是“高消费”,不适合我国国情。

进入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建设资金渠道的拓宽为修建高速公路奠定了物质基础;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为修建高速公路提供了保障。1988年,我国内地最早的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1998年党中央作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后,高速公路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1989年以来,我国公路建设总投资1.1万亿元,其中高速公路占到其中的30%。自1998年加快公路建设以来的3年间,我国共建成高速公路11500多公里,年均新增高速公路3700多公里,发展速度世界罕见。其间,沈大、京津塘、成渝、济青、京石、沪宁、广深等一大批重要的高速公路陆续建成通车。

2000年,国道主干线京沈、京沪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在我国华北、东北、华东之间形成了一条快速、安全、畅通的公路运输大通道;2001年,有“西南动脉”之称的西南公路出海通道经过10多年的艰苦建设全线贯通,从此,西部地区与大海不再遥远。目前,除西藏自治区外,其余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通了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突破1000公里的省上升到了7个,辽宁实现了省辖市全部通高速,山东提出要达到县县通高速公路。从“马背牧歌”到“日行千里”,从“零”到“世界第二”,我国高速公路真正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越。

科技提升实力

高速公路以其宏大的气势和畅、洁、绿、美的行车环境,反映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现代化交通科技成果。短短20多年间,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专家指出,“高速公路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它的通过力大,占用同样的面积,但通过力能比一级公路高出3-5倍。”有关部门和专家相继研究开发和推广了公路勘察设计集成系统、沥青路面结构和抗滑表层技术、水泥混凝土路面修筑技术、大型筑养路机械、检测设备以及高速公路监控、通信、收费技术等等,大大提升了我国公路建设的技术含量。

横跨四川盆地山岭重丘区的成渝高速公路,地质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公路设计者精心测算,建设者的科学施工,为西部山区发展公路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号称“东方脉”的沪宁高速公路在建设过程中,克服了软土分布广、水网纵横、土源缺乏等诸多困难,标志着我国高速公路设计、施工、管理迈上了崭新台阶。科技先行,“蜀道”不再“难”;技术领路,“沪宁高速”克难关。如今,建设者们遇涧架桥、逢山开隧,高速公路宛如条条蛟龙腾跃在万水千山。

大道通向富康

“富不富,先看路”、“大路大富,小路小富,无路不富,高速公路快富”、“要想经济高速度,必须多修高速路”,已成为各地的顺口溜。高速公路建设的突飞猛进,在全国形成了蔚为壮观的风景线。

燕赵大地驶入经济快车道。目前,在京津塘高速公路天津段,已形成武清、逸仙园、宜兴埠、塘沽、程林庄、军粮城、发生村等9个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天津市改造传统工业、调整经济结构、带动乡镇企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京津塘高速公路为依托的天津保税区,已吸引了全国各地数千家企业前来投资,成为我国北方著名的国际商品集散中心。

现代交通富了齐鲁大地。今年,山东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经达到2411公里,稳居全国第一位。高速公路建设促进了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目前,高速公路网已把以济南、泰安、曲阜为主的“一山一水一圣人”人文景观旅游线和以青岛、烟台、威海为中心的半岛沿海观光旅游线,以及潍坊、淄博民俗旅游线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使山东旅游业日新月异。

岭南交通创造下速度奇迹。“九五”以来,广东省高速公路以每年300多公里的速度递增,到今年年底,通车总里程将突破1800公里。随着京珠高速公路的修建,位于粤北山区的韶关市,去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了10.3%,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今年1月份实际利用外资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22%。据介绍,3年内,广东省将基本实现地级市通高速公路,省内居民的生活将进入“5小时生活圈”。

据介绍,到2005年,我国将完成高速公路2.5万公里,2010年,“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系统将全面建成。届时,在大城市、省际间和区域间将形成400—500公里当日往返,800—1000公里当日直达的现代化公路运输网络。高速公路以及便捷的交通条件,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沿线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增强了人们的效率意识、市场意识和开放意识,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构筑了一系列新的经济增长点,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