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私人书简中的学者肖像

2002-12-12 来源:光明日报 雷雨 我有话说

上大学的时候经常从江德兴和鲁品越先生的口中听到马克斯·韦伯的名字,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中国的宗教》这些真正意义上的经典在我们心中充满了神秘,韦伯所创立的一些范畴和概念如“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观察性理解”和“解释性理解”等似乎已经成为我们解读诸多复杂问题的不可或缺的工具。记得一个秋日的午后,在母校那座古老的图书馆的二楼阅览室里,有非常耐心的阳光透过斑驳的树荫洒在书桌上,在这样的情境中,我在阅读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时看到了他对中国历史学的评论,韦伯这个在上个世纪初叶就离开世界的德国人对中国的历史学怎会有这样一针见血的见解:在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史学,却不曾有过修昔底德的方法。当时我正迷恋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被黄仁宇大气磅礴的史学方法、富有张力的史学语言所折服,而马克斯·韦伯的评价更让我感到中国史学研究有太多史料的堆积和随心所欲的六经注我。但韦伯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研究兴趣是从哪里来的?他有怎样的学养背景?他怎么会把自己的研究视野投放在遥远的东方古老的中国?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去心如止水地翻阅研读那么多艰深枯燥的中国文献?

马克斯·韦伯的夫人以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抱着极为严肃认真的态度写出了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韦伯传》,妻子为丈夫做传能否做到客观公允?会不会由于这样那样的顾虑回避许多读者感兴趣的问题?更何况虽然是生活中的伴侣,但是其学识和学养能否解读韦伯如此艰深晦涩的理论,能否进入韦伯自成体系的学术王国?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的复杂使得我们很难完全进入另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韦伯夫妇是相得益彰的神仙眷侣还是同床异梦的名义夫妻?我们听说了也见识了太多在西方夫妻之间的剑拔弩张、水火难容,不仅仅是演艺明星的朝秦暮楚,政治夫妻的对簿公堂背后偷情,学者夫妻有的也是让人雾里看花、无所适从,诸如萨特夫妇的奇特婚姻关系,韦伯夫妇究竟怎样呢?

如果说蒋碧薇关于徐悲鸿的回忆录让我们能够多侧面地了解艺术大师丰富情感生活的话,韦伯夫人花费如此心血所撰就的《韦伯传》则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耐心向世人展示了丈夫是如何能拥有这样宏富的思想、敏锐的感悟、奇特的思辨和渊深体系的:马克斯·韦伯的家族荣耀,马克斯·韦伯的母亲对儿子的深刻影响,家族上下所弥漫的求知氛围,更重要的是马克斯·韦伯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志趣爱好非常自由的尽心钻研。尽管生活中也有挫折,尽管面临重大的社会动荡,马克斯·韦伯要投身军营为当时的国家机器服务,尽管马克斯·韦伯还是一个很不错的医生,但就像契柯夫的医术并没有影响他的文学成就一样,马克斯·韦伯研究领域的广泛并不影响他在社会科学领域的超常思辨能力。也许马克斯·韦伯妻子眼中的丈夫过于高大,也许身为妻子有意无意地会为丈夫遮遮掩掩,《韦伯传》前言中对作者及她和丈夫有时微妙的关系有比较含蓄的描述,也许为我们更真切地了解这对夫妻的真实关系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韦伯传》中最为精彩也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为读者提供了马克斯·韦伯大量的书信。书信也许更能反映人的真性情。鲁迅说过,书信是自己简洁的注释。写信固然比较随便,然而做作惯了的,仍不免带些惯性,别人认为他这回是赤条条地上场了,他其实还是穿着肉色紧身小衫裤。话虽如此,比起峨冠博带的时候,这一回究竟较接近于真实。书信只是写给某一个人看的,其内容一般只与双方有关,而不愿意让第三者知道,应该不会有做秀的嫌疑,书信一般发自肺腑,吐露衷情,从中更易见写信人的思想性格、音容笑貌,马克斯·韦伯的这些书信跨度时间之长涉及范围之广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从这些书信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马克斯·韦伯敏感的生活感受、丰富的情感生活,修正我们以为研究学术的人都是不苟言笑的成见,更能理解这些在书信中俯拾皆是的清词丽句、奇思妙想何以成为马克斯·韦伯构建其学术大厦的重要基石。从这些书信语言的鲜活、趣味的隽永、挥洒的自如、对大自然富有情趣的礼赞可以窥见马克斯·韦伯从事学术研究开放的胸襟、自如的心态、广博的情趣和坦荡的气度,还有他交往圈子是怎样地令人羡慕。掌握马克斯·韦伯这些书信并且进行详尽的解读,马克斯·韦伯夫人当然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认真地收集搜求也反映出这位德国女性的足够耐心和超常毅力。

《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
《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
《马克斯·韦伯传》江苏人民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