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桂荣,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航天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历任卫星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国家863计划航天领域首席科学家等。侯艺兵摄
人类航空活动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7年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向宇宙进军的开始。紧接着美国于1958年、法国于1965年、日本和中国于1970年分别发射了各自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在全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世界各国已发射各类航天器5000多个,其中90%以上是各类人造卫星,目前在轨正常飞行并提供服务的卫星约有600颗。
中国至今共发射约50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包括科学实验卫星、返回式卫星、通信卫星、资源卫星、气象卫星和导航定位卫星等,现在在轨飞行工作的约有10颗。
中国历来重视人造卫星的研究和发展。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指示发展人造卫星事业。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五个具有研制和发射能力的国家,这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声望和地位。
从1971年至1984年,中国科技人员自力更生,通过返回式卫星、第一代通信卫星的研制和飞行试验,掌握了一系列卫星关键技术,包括各种姿控技术、变轨技术、热控技术、电源技术、测控技术、回收技术及卫星载荷技术。从1985年至今,中国独立自主地发展了多种应用卫星,包括资源卫星、气象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定位卫星、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卫星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各有关部门、各个地区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研制的卫星费用低、质量好、水平高,在世界上排位处于前3至5名。其中,火箭发射名列第四,返回式卫星名列第三,气象卫星、资源卫星名列第四,导航卫星名列第三,通信卫星名列第五。
本世纪初,大力推动卫星产业化成为今后卫星发展的重要方向。卫星产业包括卫星制造业、发射服务业、地面应用服务业和地面设备制造业。据预测,至2010年,全球卫星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至3000亿美元,中国应在其中占有应得的份额。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我国将抓紧研制开发新一代高水平应用卫星。首要发展平台能力处于世界前列的大型通信卫星和广播卫星;继续提高遥感卫星获取信息的能力,应用范围也将从陆地扩展到海洋,从资源勘测扩展到地球环境监测和灾害预报;发展第二代导航卫星系统,大大扩展导航能力,从区域导航向全球导航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看,21世纪的卫星技术将向两极发展,即一方面研究大型卫星技术,另一方面开发微小卫星技术,并研究卫星组网技术。目前,中国新一代高水平应用卫星正在继续研究和发展,卫星制造、发射及应用已形成产业,必将为提升中国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