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河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河流,“塔里木”原是“种田”的意思,在古代,塔河流域本是茂盛的农业区。那时的罗布泊万顷碧波,一片汪洋,足以证明当时塔河的流量还是很大的。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由于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激增,塔里木河水向下游的输水量锐减,有30多年时间,台特玛湖没有一滴水流入,台特玛湖干涸了。
1958年,塔河下游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的胡杨林面积为780万亩;到1978年,已减少到420万亩。
塔河下游的风沙天气由60年代每年的42天,增加到90年代的130多天,浮尘日高达180多天,塔河下游的5个农垦团场连年受灾,有些灾害是毁灭性的。
上个世纪下半叶,塔里木盆地的耕地面积陡增3倍,人口激增2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多索取和对水资源的大量需求,使得塔河补给干流的水量减少四分之一,中游区多达138个的引水口,引走了干流总水量的一半以上。进入到下游的水量,减少了近70%。
水量的减少,使塔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新疆专门在10年前成立了塔河流域治理的管理机构,但因种种原因,塔河的治理没有太大的起色。塔河在哭泣,塔河在呐喊,塔河在呼救。
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决策给新疆人民的“母亲河”带来了希望,塔里木河的治理工作被摆上了议事日程。
治理的办法就是增水节水。党中央和国务院很快批准了治理方案。从2000年5月开始放水,塔里木河流域治理开始迈入新的一页。
第一次历时90天时间,博斯腾湖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性供水。三个月的时间,水头到达距大西海子水库泄洪闸以下的102公里处的卡尔达依。
第二次历时100天时间,水头到达距大西海子水库泄洪闸以下的215.6公里处。
第三次历时210天时间,输水量最大,仅从博斯腾湖就输出7.43亿立方米,水终于到达了台特玛湖,形成了6平方公里的水面。
第四次输水从今年6月开始,现在仍在进行中,到10月底,共向塔河下游输水3.37亿立方米,水头继续直抵台特玛湖。
四次输水,塔里木河干涸了近30年的下游河道两岸,终于盼来了生命之水,塔河下游绿色走廊地下水位普遍回升,河道两侧600至800平方公里范围的胡杨林重现生机。新形成的一处处低洼地积水成潭,成群的野鸭结伴而来,水面倒映着红柳、胡杨美丽的身姿。
早在塔里木河治理大幕刚刚拉开之时,有关部门已着手开始了规划塔里木河的明天。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9团位于塔河上游,他们已不把节水仅仅只当作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据该团政委孙猛军介绍,全团已完成6万亩棉田的常压滴灌,今冬明春准备再搞2.6万亩有压滴灌,使节水型农业成为塔河上游的重点工程。仅此一项,以前每亩棉田要耗水650-700立方米,现在发展滴灌后每亩地可以省水20%。仅该团每年就可以节省600万立方米的水供给下游。
轮台县位于塔河中游,从去年4月开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开始实施移民工程,将居住在塔河中游的群众转移到水源有保证、灌溉工程完善的迪那河流域一带居住。去年草湖地区的42户已搬入新居,今年又有100户居民搬入新居。到2004年搬迁工作结束后,轮台县可以把6万亩耕地和1.5亿立方米的农业用水还给大自然。
处于塔河下游的尉犁县则在中科院的帮助下,开展了塔河中下游荒漠化防治与绿洲生态系统管理实验示范。这项实验包括肉羊饲养基地在内的退耕还林还草、以及50多个防风固沙试验示范点建设,有70多位科学家常年在这里辛勤地工作。
据有关专家介绍,到2005年,塔河下游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将被遏制;到2010年,塔河下游生态环境将初步得到改善;到2030年,塔河下游生态环境将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恢复。
到那时,中国最大的内陆河又将唱起绿色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