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2月14日电由教育部组织,清华大学完成的“单色小分子有机发光器件工艺技术和驱动技术的研究”项目鉴定会日前在北京召开。专家认为,利用本项技术制备的单色小分子有机发光显示器件,在分辨率、亮度、对比度和功耗等性能指标上,已经基本达到国际同类最好水平。
该项目由清华大学有机光电子实验室主任邱勇教授任项目负责人。来自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的专家组成了鉴定委员会,其中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周立伟院士担任鉴委会主任。
清华大学化学系从1996年开始有机发光显示技术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于2001年成立有机光电子实验室,专门进行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机固体太阳能电池以及有机薄膜晶体管三个方向的研究,在短短几年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仅在有机发光显示研究方面,有机光电子实验室已经申请或取得了国内外20多项专利。
针对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所能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会专家希望该项目组能够继续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实现科技成果尽快向产业化转换,争取使这项能与世界发展水平持平的技术完成由实验室技术向商品化过渡。
背景资料:有机发光显示(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是目前最具潜力的第三代显示技术。其原理是用ITO透明电极和金属电极分别作为器件的阳极和阴极,在一定电压驱动下,电子和空穴分别从阴极和阳极注入到电子和空穴传输层,然后分别迁移到发光层,相遇形成激子使发光分子激发,后者经过辐射弛豫时间后发出可见光。辐射光可从ITO一侧观察到,金属电极膜同时也起了反射层的作用。由于所使用的有机发光材料不同,该技术可以分为小分子有机发光显示技术和高分子有机发光显示技术。与液晶等显示技术相比,有机发光显示技术具有众多优点,如超轻、超薄、高亮度、广视角(可达170度以上)、自发光(不需要背光源)、响应速度快(是液晶的1000倍)、高清晰、低能耗、低温特性优良、制造成本低、可以实现柔软显示等,在日本、欧美被称为“梦幻般的显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