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将今年定为文化遗产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为期四天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于8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顾问、亚太文化中心项目部部长和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荷兰、伊朗、奥地利、瓦努阿图的专家学者20人出席了研讨会;中国内地及澳门行政区的140余位专家参加会议。在研讨会上,专家们对“抢救保护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对现代文明和文化发展的意义”、“各国抢救保护非物质遗产的经验”、“如何建立抢救保护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有效机制”、“如何认识生产方式的变迁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影响”、“如何提高全民对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意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在抢救保护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中的地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会议期间,笔者采访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安东尼·克罗兹先生。
笔者: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你对世界范围内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现状肯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你在发言中说,许多遗产面临着消失的危险,能否大致描绘一下非物质遗产的生存现状有多么“危险”?
克罗兹:首先是文化传播上出现的问题。某些代表人物的消失,使得某种文化无法传承下去。另外,联合国特别关注与语言有关的文化,这有两层意思,一是语言本身,一些语言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二是语言所传达的文化。这在联合国也有争论,有人认为,这些无形的文化遗产,如果要保护,就是人为的,没有必要;但另一种观点认为,一种语言,一种文化现象,如果有消失的危险,至少应该给它机会,让人们去学它,让它去传播,让它有生存的可能。这就是我们现在的观点。
笔者:你在大会发言中提到,联合国将于2003年第32届全体成员国大会期间,提出一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公约。你认为政府将在此项事业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吗?
克罗兹:政府的作用相当重要。我认为至少可以做四件事:一,派出专门人员将这些遗产用声像手段记录下来,列出名录,存入档案,负责推广;二,对民众进行教育,联合国专家说,教育是最好的保护遗产的办法;三,提倡弘扬文化遗产,比如办文化节,与电视台合作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与“发现”节目合作,将某一地区某一种语言在这个节目中做10分钟的介绍。联合国将会在经济上支持各国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工作,但是各个国家政府是否能自己承担一定比例的费用?
笔者:我们国家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更趋向于西方的外来的文化,还有那些与新技术相联系的文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文化遗产,比如昆曲,不熟悉,也不愿了解,而且其实这也不符合他们从小培养起来的欣赏习惯。所以你是否认为有些事情做起来是十分困难的?
克罗兹:我同意这是一个大挑战。这还是一个教育问题。还有一点应当注意,非物质遗产不是只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和历史悠久的国家,它还可以是发达的现代形式。非物质遗产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比如说一些地区和民族的庆典形式,它们会随着时代发展有所变化。我们保护非物质遗产,不是要让它们凝固起来,而是要让它们发展,与时代一起前进。比如巴西政府,前几年制订了一个文化遗产保护名单,隔几年就全变了,因为他们做了重新评价。有些国家批评说,联合国公布了一些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但这些遗产本身又发生变化了。其实联合国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要让这些遗产停滞不前,而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告诉人们这些遗产需要引起关注,得到保护。
笔者:你认为目前中国当务之急应该致力的工作是什么?
克罗兹:我想不仅是中国,而且其他许多国家也同样应该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一是首先确认哪些属于亟须受到保护的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二,推动保护措施的实行;三,还要充分认识某些超越国界的项目的重要性。也许你们有些文化遗产,是需要中、日、韩或者更多的国家合作来保护的。明年7月,联合国将公布第二批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就将有一些是多国性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不要持民族主义观点,当然不是说不要对自己民族的遗产感到自豪,但有些项目的保护不是一个国家可以完成的。
笔者:由保护文化遗产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文化有好坏之分吗?
克罗兹:不,没有。联合国在审查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时,考虑的根据是与文化遗产相关的社会性,与其他文化相比较的诸因素,而不认为文化有好坏之分。但也有伦理的标准,就是说应该是符合人权的,比如不能损害妇女和儿童的利益。这其中有一个人类普遍的评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