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8岁的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肖颖彬,勇于创新,创造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他带领的科室,平均年龄不足30岁,只用5年短暂时间就跻身全国一流。他立足临床一线近20年,开展心脏手术5100多例。他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二等功1次,被评为学院所在地重庆第2届十大杰出青年和总后勤部优秀共产党员。
肖颖彬把“创新”贯穿于自己的医学生涯,他常说:“创新永无止境”。在他攻读医学博士时,就将作课题研究所取得的冷血心肌保护方法,创造性地替代了沿用了几十年的以冷昌体心肌保护法,将心脏手术的死亡率从7.9%降至0.45%,成为全国第一,被同行称为心血管外科领域的奇迹。
1996年底,心外科收治了三个1岁以内的婴儿先心病患者,3名患儿多次呼吸、心跳停止,生命危在旦夕。患儿全身血量少、心脏小、组织细嫩,被视为心脏手术禁区。面对垂危的孩子,肖颖彬这样说道:“作为一名医生,一名党培养多年的人民军医,应将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哪怕只有1%的希望,我们也要尽100%的努力。”术前,他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充分考虑手术可能遇到的风险,精心设计手术方案;术中,认真完善每一个细节;术后,则是长达六天六夜的“点滴”监护……经过努力,手术取得圆满成功!这次大胆的探索,不仅给众多婴幼儿先心病患者带来福音,也给心脏外科手术拓展了更宽的领域。肖颖彬不断完善手术技术,到目前为止已完成婴幼儿先心病手术600多例,其中,年龄最小的出生才12小时,体重仅3公斤。这一成绩再一次被同行称为创造了心血管外科的奇迹。
从全球第一台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成功开展以来,心脏手术都是在心脏停止跳动、心脏内无血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手术中心脏缺血、术后心脏复跳等问题一直是困扰世界所有心脏外科医生的医学难题。肖颖彬知难而上,经过反复探索,自创一套综合序贯排气技术,创造了心脏跳动下进行心脏手术的技术模式,仅用5年时间,完成了国内外无数专家探索50年未成功的从“停跳”到“不停跳”的跨越,成为世界第一。
2000年11月,肖颖彬将此项技术带到海拔3700米的西藏高原,成功完成了世界第一例高原上的不停跳心脏手术,再一次引起世界关注。该技术去年获得全军医疗成果二等奖。
90年代中期,32岁的肖颖彬受命担任医院心外科主任,成为当时全军、全国最年轻的心外科主任。上任之初,科室只有5名医生,仅肖颖彬一人博士毕业。由于长达10年的滞后发展,人员的知识结构陈旧落后,科研方向不明。面对这种局面,肖颖彬决定把提高手术质量,加大手术例数作为科室发展的突破口,立志5年内圆科室老一辈教授追求一生的梦想,实现手术量200例。超负荷的工作,使手术例数迅速攀升,1996年达到196例,且无一例死亡,创造了被国内同行称为“零点例死亡”的佳话。
肖颖彬以“创新”精神激励科室人员奋力攻关。他规定,科室每周至少选择一次国际医疗新技术、新业务进行集体讨论,研究制定出消化呼吸的对策和程序;每位出国学习的医生,至少带回3项前沿技术,每人每年至少提出5项标新立异、显山露水的研究课题。这些作法,逼着大家不断淘汰过时的医疗方法,充分开展科技创新。如今18名博士、硕士医生成了科室的顶梁柱。高素质的人才和巨大的团队力量把科室推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5年来,他带领科室开展新技术百余项,使科室的医疗技术和科研水平走在本领域的前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娃娃科室”,经过短短5年时间,跻身全军四强、全国八强,成为全国尖子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