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学者不落后了

2002-12-2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蔡闯 我有话说

从1995年起,教育部先后建立起一大批人才培养基地。“基地”为高校教学、科研建立起一种全新的机制,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涌现出来。

记者: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是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您作为“中心”主任,觉得在“中心”搞科研,与原来在院、系工作有什么不同?

赵敏俐:“中心”实行流动机制,由全国第一流的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课题面向全国招标,研究人员采取流动制,有课题就进中心,完成课题之后回原单位工作。我们最主要的吸引力就是时间、经费上的保证。另外,高水平、高层次的交流沟通也对学者们有很强的吸引力。“中心”的成立,可以最大程度地集中现有的人才、学术优势,在某些点上形成突破,进而带动整体科研水平的上升。

曾有一段时间,纯学术著作的出版都成了问题。这不仅是钱的问题,科研人员时间紧、负担重也影响了学术研究水平。对诗歌的研究,当时尽管很多学者在搞,但也是各自为战,信息交流非常困难。这些都不利于出高水平学术成果。过去,研究中国文学,要分为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等等,“中心”成立后,我们力求学科整合,打通古今。“中心”的机构是新的,研究的对象经过了重新的整合,运行的模式体现了一种改革开放的新精神。浙江师范大学的学者黄灵庚,一直在做楚辞文献学方面的研究,他做得非常棒。在完成课题的最后阶段,我们请他到中心来,为他提供方便条件,使他基本完成了《楚辞章句研究》的写作。目前,在“中心”做中国诗歌研究工作的学者普遍感到搞研究比以前容易了、顺利了。

记者: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很难立即对其成果作出评价。您如何评价“中心”这一阶段的工作?

赵敏俐:我认为,要把世界先进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现代先进文化结合起来,才能建设先进文化。文学借助于审美来表现人类的理想,中国诗歌中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理想追求和人生追求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缺少的。目前,“中心”出了一批学术著作,出了一些学术期刊,开了数次学术讨论会,办出了规模效益。

在与日本广岛大学同行的交流中,可以体现出教育部建设人才培养基地的成功:10多年前,国外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学者“观念落后,研究方法落后,没有开放意识,资金条件也落后。”有些外国学者认为,虽然是对中国文学进行研究,但中国学者落后于他们。经过10多年的努力,现在已经没有人再说“中国学者落后”了,出现了各有所长的局面。广岛大学与我们签了协议,建立起学术交流,互相交换研究生。在与欧美一些知名学者的交流中,他们也充分肯定了我们改革开放的成果。有人说,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参与中华民族现代化的精神文明建设,扩大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对话,我们不仅可以建成“中国诗歌”的研究中心,也能够建成中国的“诗歌研究中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