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开闸放活一池水

2002-12-2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高晓明 我有话说

北京十一学校是全国最早的公转民学校之一,取得的成就也最显著,近日记者前往学校采访,感受很深。为此求教于该校李金初校长。

记者:来贵校采访,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从大西北一个省会城市重点学校到贵校任教的老教师说的一句话,我是从死水跳到活水里来了。请问你们的水活在了哪里?

李金初:不能说公办学校就是死水,但我们的办学机制确实要灵活一些。这得益于我们在8年前实行的办学体制改革,通过改革我们学校由公办校转制为国有民办校,使学校有了更大的办学自主权。这就是我们这池水的活处,也就是说,原来在公有公办的条件下,等于是水池被上了闸,当然活不起来。改制后闸门被打开了,水想不活都不行了。

记者:当初你们是怎么走上体制改革道路的?

李金初:多年的办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面对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学校要想存在、发展,必须通过改革改善自身办学条件。从1988年开始,我们“挤进”市区学校改革试点,为时四年的第一轮改革,明显激活了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但这轮改革并没有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办学体制问题。为此,1992年我们通过大量的调研发现,一方面,在中国“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下,要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适应经济发展对教育的要求,靠国家拨款办一切学校是不行的。学校要想发展,资金这块必须想办法解决。另一方面也了解到相当一部分家庭有能力和意愿,为孩子的教育付出一定的费用。同时,通过转制可以获得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使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理念能更好地实现。

记者:那请您再具体谈一谈你们改革的内容和成效。

李金初:1992年我们在全国率先提出公办学校“自主筹集日常办学经费、自主招生、自主用人、自主工资分配、自主教育教学实验改革”的五自主办学体制改革新思路,1993年进一步概括为“学校国有、校长承办、经费自筹、办学自主”,简称“国有民办”或“承办制”。从1995年开始正式运行,按规定,招收的新生可以收费,国家财政性日常经费拨款每年递减三分之一,到1998年完全停止,8来年我们直接为政府减轻财政负担2800万元。

记者:办学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为教学育人提供最有力的支持,在这点上你们达到预期目标了吗?

李金初:完全达到了预期目标。可以说办学体制改革最重要作用的就是为教育方式的转变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特别是99级高中实验班对课程进行了全面、整体、综合的改革,重划学段,实行自学自研—问难讨论—师生精讲—运用评价的四环节主体教学模式,每周仅上5个半天课,下午自习,为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改革改变了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模式,把读书权、讨论权、思考权和主动发展权还给学生。我们用一年半多一点的时间完成了高中数、理、化全部课程,再用不到一年时间进行拓宽加深,最后半年时间准备高考。三年实验,两个班82名学生,人人是团员,17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三名学生入党,两个班都被评为优秀班集体。而高考成绩也十分优秀,600分以上达40人,上重点线81人,高考成绩总平均达590分,做到了不为高考,赢得高考。不仅如此,通过这种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大大提高,使他们进入大学后能很快适应。一位同学考入清华后,在一次设计课中,他很轻松地完成了作业,而同班一位省高考状元则熬了好几个通宵才做出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