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北京要求全市所有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据了解,目前全市各区县教师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操作、如何实施。日前中央教科所举办了第一期高中研究性学习研讨会。老师们提出的问题,几乎全部集中在操作层面。
针对前一段时间,一些学校盲目模仿外地做法的情况,中央教科所基础教育课程教材评价研究室主任江明老师认为:目前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没有可供照搬照抄的一套现成经验,北京各区县搞得好的学校,都是能结合本校特点、周围环境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开展活动的。外地经验如果不切合本地实际,推进起来往往会遇到很大困难,这方面的教训应该记取。
如何对待学生选择研究专题的类型,是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当其冲的问题。周庆林老师说:根据他在北大附中、人大附中的情况,学生选择创新型课题的仅占10%;选择准学术研究型的占20%;而选择知识探究型的占70%。两个学校学生选题的类型比例不谋而合,惊人地相似。重点校都如此,普通校更要注意不能要求太高。毕竟这种学习方式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推广刚刚开始。
周庆林老师说,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分层次的。其一是主动获取知识;其二是应用知识;其三是解决实际问题。不能指望一开始就有很多学生能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最高层次。
由于选择知识探究型的学生最多,占了70%,所以周庆林老师认为,不妨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
何为知识探究型选题?周老师的解释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不是通过传授,而是学生自主探究。例如,高一语文课教材中有一篇文章《极光》。传统的做法是老师讲,学生听、记、背、按老师讲的去理解。但如果把这篇文章作为知识探究型选题,学生就要自己去图书馆、去网上查资料、搞研究,把获得的知识分门别类列出来,写成学习报告。人大附中一位选了这个题目的学生,学习报告列出的提纲是:1、极光的表现形式;2、极光产生的原因;3、极光的科学价值。报告写得很精彩。而报告中所有的知识都是他自己想办法通过各种渠道找到的。
延庆某中学一位原来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发明成果获得金奖,现在不仅课内成绩跃居全班前三名,而且有厂家愿出几万元购买他的专利。这所学校的老师问:应该怎样对待学生发明成果有关专利、经济效益一类的问题?
周庆林老师认为:开展研究性学习不要太功利,刻意追求专利、卖大钱,那不是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但出了成果也一定要重视。应帮助学生实现成果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让学生有成就感。
“老师可不可以给学生指定研究题目是研讨中一个很受关注的问题。多数老师同意这样的观点:在初期的练习阶段,老师可以给出一个范围,比如:“小区环境的绿化。学生可以在这个范围内去选择各种具体项目。但在组成课题组,正式进入课题研究阶段,老师就不应该再参与选题了,应该给学生机会,展示和发挥他们的创造精神。
不少老师问:应如何处理研究性学习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江明老师认为:研究性学习是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达到育人的目的。但它只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占所有课程的11%。我们不能设想89%的课程都很陈旧,只靠这11%就能把人才培养好。其它学科的教学也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不能一讲研究性学习,就把接受式学习一概否认,这不是科学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