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数学人才培养基地建于1992年。基地通过借鉴国内外高等院校的教育改革及课程设置经验,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并实施了一套有特色的培养方案,培养了一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广阔的知识面、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跨世纪人才。
基地的大部分学生是从各省“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前35名中选拔上来的。这些学生数学基础好、思维敏捷、吸收消化能力强、学习劲头足。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基地将本科阶段的课程分为两条主线、四个层次的教学体系。两条主线为分析类课程和代数几何类课程,四个层次为基础层次、专业层次、高级层次和扩展层次。同时,基地结合教育部的专业调整,适时调整了教学计划,压缩了专业必修课的课时,增加了选修课的门数和课时,加强学生的英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基地的最大突破在于实行指导教师制度。指导教师由基地的教授和副教授担任,他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介绍学习方法和经验。对特别优秀的学生,指导教师指导他们逐步阅读课外读物,早日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在他们的指导下,基地有3名学生只用了2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本科的学习任务。
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需要,基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计划、有系统的更新,强调数学思想方法和动手能力训练。
基地对分析类和代数几何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把分析类和代数几何类作为一个系统来处理。前期侧重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并加强相关历史背景的介绍,后期则从理论上的必然性和逻辑性入手,引出问题,并留出学生思考和应用的空间。
为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基地把过去的习题课改为专题讨论课,由学生自己准备,自己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吸收、消化、理解、提高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
在实验课方面,基地重点开设了与专业课相结合的实习课,如数学模型、运筹学等。基地还在部分实习课程中,结合学生的毕业论文,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们有机会独立做一些软件的开发工作。
基地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他们大多数是获得了博士学位的教授或副教授,一直活跃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基地教师中有长江学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2人、享受政府津贴的有8人、求是奖获得者1人。
近年来,基地发表教学论文30余篇、科研论文200余篇。1996年以来,基地共编写出版教材20余种,其中2种教材获199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5种教材分别在第二届、第三届高校优秀教材评选中获奖。在“十五”教材规划中,基地有8种(套)教材被列入吉林大学名优教材建设计划,并正在申报“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2001年9月教育部主持的“名牌课程”评审中,基地有1个课程被评为一等项目,2个课程被评为二等项目,并获得吉林省优秀CAI课件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现在基地正承担着多项省、部级和吉林大学的教改项目,其中参加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项目的子项目有3项、基地创名牌课程项目3项、全国高教研究会项目2项、21世纪初高等教育改革项目1项、新世纪网络工程建设项目1项、吉林省重点项目和“十五”项目3项、吉林大学“精品课程”4项以及20余项吉林大学教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