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朝阳区光华路二小将教师“上课化妆”正式列入学校规章。无独有偶,素有改革开放前沿之称的广东省一些学校,也明确要求教师着职业装上课。看来,一直素面朝天的教师形象受到了挑战。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儿童青少年的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标准正在发生急剧变化。据了解,目前中小学生大都不喜欢老师穿“复古装”,在他们看来,那是“落伍者”的代名词。相反,他们更喜欢老师打扮得现代而不失庄重。既然律师、医生有职业装,公司职员的化妆、着装也有明确要求,况且还有重要社交场所“衣冠不整者不准入内”的提示,那么,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上课化妆”和“着职业装”,确实未尝不可。窃以为,教师的为人师表,不仅是对教师言行举止的要求,更是对教师服饰打扮的要求。教师漂亮、规范、庄重、得体的仪表,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师的仪表风度、服饰打扮和发型等,不但会给学生某种暗示,而且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因为人际吸引的第一要素便是外貌吸引和首见效应。一个教师不修边幅,衣着随便,会使学生产生“不负责任、粗鲁无理、暴躁严厉”的感觉;而刻意打扮、奇装异服,同样会留下“轻浮做作、敷衍教学、追求刺激”的教师形象。只有“浓妆淡抹总相宜”的仪表风度,才不仅能给教师自己以自信,而且也会给学生学习的信心。教师的外在形象具有亲合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仪表风度是一种“无形”的教学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的仪表、风度、气质和人格特征,比专业知识、教学方法还重要。
(作者为中央教科所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