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山深处一盏灯

2002-12-3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刘之沛 陈方 本报记者 王绍雄 我有话说

大山深处的小学教师陈清华最近入党了。面对鲜红的党旗,他热泪盈眶:我要把一切献给党的教育事业,扎根山村志不移。

江西省遂川县的西部山区,是贫困县里的特困地区。房子干打垒,窄田半山腰,山路似肠道,雨雾四季飘。山里的青年人耐不住大山的寂寞和清苦,一拨一拨走出了大山。

1987年,陈清华高中毕业后补员成为一名教师,分配在大汾中学工作,1992年,他自愿申请到离县城70公里的滁洲乡任教。一年后,他又申请到离滁洲墟镇25公里、全乡最偏远的下秋教学点工作。下秋教学点建在高山脚下,不到中午见不到太阳。陈清华一人一校,30个学生三个年级,他用复式背靠背的办法,一教就是三年。

1996年下半年,陈清华和妻子古陆英一同调入更远的上坳小学。那里山势更高,全村110多户人家471人散居在方圆40多平方公里的深山里。47个学生有十多个是寄宿生。陈清华夫妇每天三餐为孩子们做饭、烧水,晚上还要陪年龄小的学生睡觉。在上坳小学,陈清华夫妇俩一直执教到今天。

别人是想尽办法一步一步向山外走,陈清华却一站比一站远地向深山里挪,记者问陈老师这是为什么?陈清华说:“条件确实艰苦,我也曾后悔过。但山里的孩子没有知识怎么行?我们牺牲一点不算什么。”

陈清华的妻子古陆英以前在镇里开服装加工店,每月纯收入超过700元,当时陈清华在镇中学工作,1991年女儿出生,小两口日子过得不错。1992年陈清华提出要到15公里外的滁洲乡任教,古陆英想不通;1993年陈清华提出要到离家40多公里的下秋教学点去时,古陆英死活不答应,要跟他离婚。陈清华一言不发地进了山。1994年春正逢雨季,为防山洪暴发危及学校安全,陈清华一个月没有回家。古陆英回家一看,秧田里的杂草比秧苗还高,秧苗已无法移植,一气之下,她将一包毒药送进嘴里,幸亏被人发现,抢救及时,才没酿成大祸。为了使教学、家务“两不误”,陈清华劝妻子弃商从教,跟他进山当教师。乡教办审核后当即同意聘古陆英为合同教师,月工资150元。古陆英实在难以接受如此巨大的收入反差,陈清华拉着妻子的手说:“世间确实有比金钱更值得追求的东西,你跟我去山里教书,时间久了就体会得到。”在丈夫的反复动员下,古陆英终于在1996年下半年随丈夫一起带女儿到上坳执教,孩子们一声声亲切的呼唤,让她体会到了做教师的光荣,从此以后,古陆英一步也没有离开过大山。

在大山执教,陈清华已练就了铁肩膀和铁脚板。这里没有公路,不通汽车,陈清华每月要下一次山,挑50公斤的米菜和教学用品上山。每学期开学,学生的新书和练习本也都靠陈清华挑上山。无论冬夏寒暑,还是雾迷冰封,陈清华一挑就是十年。有一次陈清华左脚生了个脓疮,在大汾镇墟上购米时脚痛得钻心,本想回家休息几天,可一想到山里那些孩子,他又咬紧牙关,挑着粮食回到学校。那天,乡教办干部正好来检查工作,看到他湿透的衣服和脚上流出的脓血,感动得掉下了泪水。

1998年冬天,一位住校生吃过晚饭后突发急病,不省人事。学校附近既无药店也无医生,情急之中,陈清华想到患病学生的祖父、父亲都会治病,他拿起手电筒,冒着刺骨的寒风,连滚带爬奔向几座山外的学生家。学生的父亲到校后,立即给孩子服药,病情转危为安。类似的事情发生过少次,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学生和山民们爱戴陈清华,79岁的老党员江学善听说陈老师长期吃炒黄豆下饭,多次翻山越岭为陈老师送菜。这里的群众很穷,但逢年过节杀猪,他们都要先砍一块最好的肉送给陈老师。许多学生读到了中学,他们的家长还时常会给陈老师送些米菜。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清华执教的教学区适龄儿童入校率达99%以上,没有一个辍学学生,孩子们的考试成绩年年位居全乡第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