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圣路易真的存在过吗

这个贯穿全书的问题并非质疑历史上是否有过圣路易其人,而是在探问圣路易在历史中的真实面貌。
2003-01-02 来源:光明日报 张戟 我有话说

十字军远征归来后的圣路易


《圣路易》是研究西方中世纪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持续至今的“新史学”运动的最新成果。其作者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是“新史学”的代表人物、当代杰出的中世纪史专家。路易九世是法国仅有的被封圣的国王,勒高夫对这位法国著名人物进行了10年的潜心研究,并出版了这部重要著作。

由于勒高夫一贯秉持的学术思想,这部著作不可避免地带有新史学的标签。上世纪30年代兴起的新史学运动,使理解和撰写历史的方式产生了巨大变化。它将研究重点从著名人物转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是单纯记录事件,而是研究长时段的历史模式。作为一种“整体”史观,新史学在方法论上强调比较研究和多学科理论视野,目的是要同时驾驭空间和时间,着重研究道德、思想、精神和存在方式的历史。近年来,商务印书馆陆续引进了《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蒙塔尤》、《封建社会》、《法国中世纪思想史》等一批新史学代表作。新史学的代表人物马克·布洛赫、费尔南·布罗代尔、还有雅克·勒高夫等人的著作已成为20世纪新的史学经典。

《圣路易》具有很高学术价值。面对圣路易这位13世纪的法国圣徒国王,勒高夫试图回答:人们所说的圣路易真的存在过吗?这个贯穿全书的问题并非质疑历史上是否有过圣路易其人,而是在探问圣路易在历史中的真实面貌。为此,勒高夫需要解决的问题有3个:对史料本身的研究、对圣路易其人的定位、圣路易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

史料是任何史学研究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对史料的梳理、分析和运用往往决定史学研究的价值和水准。13世纪法国有关圣路易资料的匮乏并非勒高夫的首要难题,如何把握史料的性质,将史料置于13世纪历史语境中加以理解才是关键。在书中,勒高夫认为,大部分有关圣路易的可用资料都具有圣徒崇拜或标准化、模式化性质。圣路易更多地被描绘成国王应该有的模样,而不是他真实的面貌,文本告诉后人的更多的是理想化的君主概念,而不是真实国王的个性形象。因此,勒高夫对史料的梳理更着重于有关传主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性资料(如圣路易近臣及朋友儒安维尔的《圣路易传》)。

对圣路易的定位是这部著作的开创性贡献,也是其学术精华所在。勒高夫努力避免皮埃尔·布迪厄所称的“传记的幻象”(biographical illusion),即将人的生平视为预先确定的命运安排,而将生活的偶然性排除在外。与此相反,勒高夫特别关注在真实历史情境中生活的圣路易一生从孩提时代开始的犹豫、决断和一系列关键时刻。作者用大量篇幅描述和分析了圣路易的思想、宗教生活、家庭关系,他的语言、书信、举止和喜怒哀乐。勒高夫将圣路易从模式化、理想化的国王幻像中解放出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位虔诚的教徒,一个儿子、兄弟和父亲,一个十字军战士和朋友,一个严厉的法官,一个好善乐施者,一个在肉体诱惑和教会禁令之间痛苦挣扎的人,一个最终被教会封圣的圣徒国王。

然而,圣路易毕竟不是普通人,他在当时享有的巨大声望,不仅在基督教世界,而且远播蒙古帝国和阿拉伯世界。勒高夫将这一切归因于圣路易个性中最突出的两个特征:对公义的长期追求和对和平的热情。勒高夫认为,圣路易给王国带来的和平决心导致反对封建和领主权力的民众运动的觉醒。比和平更重要的伟大成就,或许是圣路易推广了王家或者说国家司法正义的要求。通过建立监察网络侦察和报告司法执行情况,圣路易在两条战线取得胜利:在司法统治的同时加强了王权。但是,圣路易对犹太人的迫害、十字军对穆斯林的侵略,也受到了作者的批评。

该书内容涉及13世纪法国以及基督教世界的典章制度、宗教仪规、教义、思想、军事、地理和人文等诸多方面,没有对西方、特别是法国中世纪史的了解,翻译这样一部著作是难以想象的。该书译者的历史素养保证了译文如实再现了原著的学术水准,对重要名词、术语、概念的翻译十分内行,使中国读者能够较为准确地理解本书的学术旨趣。值得特别指出的还有,本书译文通俗流畅,文法生动,完全避免了一般译著普遍存在的西式拗口句法难以阅读的通病,使一般非专业读者也可享受阅读本书的愉悦,增长历史知识,体会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耳目一新的方法和角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