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青岛建工学院留住人才的心

2003-01-0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凌翔 通讯员 郭兰成 我有话说

经过几年探索,青岛建工学院走出了一条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的成功之路。

近几年来,青岛建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这些政策包括,对于学科建设需要的博士生导师,给予10万元的安家费,20万元的科研启动费,每年给予3万元的津贴,安排100平米住房一套,随调家属妥善安排工作。对院士、博士后,学术带头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最高给予每年补贴10万元;对获国家级一等、二等奖的教学科研成果,给予5至10万元的奖励。对学科建设急需的留学归国人员安家费,除执行青岛市的政策外,硕士另外一次性追加1万元,博士一次性追加2万元,博士后与博士教授追加3万元。建立了人才开发专项基金,专项用于人才培养和引进。

2001年,该校引进的院士、博士数量超过了以前各年度引进数量的总和:引进外聘院士8人,博士生导师4人,博士40余人,硕士80余人。高层次人才群的形成,推动了学校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促进了高新技术的开发、科研成果的转化。去年以来,该校已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50多项,转化生产力的有10多项,取得社会经济效益2亿多元。

引进众多人才,怎样才能留住他们的心,让他们发挥出最大潜能呢?该院人事处处长徐学清介绍说,他们的做法就是“三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和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是前提,事业留人是关键,待遇留人是基础。

近年来,青岛建院妥善安排引进人才家属及孩子的工作、入托、入学,并给予全程跟踪服务,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全身心投入教学和科研中。在评定职称方面,学校设立了“特评委员会”。有些归国、引进的人才错过了每年一次的职称评定,学校就依靠“特评委员会”,随时解决人才职称评定问题。由于制度比较灵活,人才从感情上感到学校对他们的重视。知识分子更看重工作环境,在保证一定物质条件的同时,学校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学院专门建设了博士、教授楼,给高科技人才提供优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科技处还编制了博士简介,组成了各专业博士团,带领他们走出去,与相关企业、单位建立联系,帮助他们洽谈项目、申报课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