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生命为祖国铁路建设燃烧

2003-01-06 来源:光明日报 钟铁 我有话说

年终岁末,地处祖国西部边陲的青藏高原,白雪皑皑。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犹如一条巨龙向前挺进。数万名铁路建设者已经把路轨铺到了昆仑山隧道口。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将穿过莽莽昆仑通向拉萨。

首都北京。一双40多年来始终关注青藏铁路建设的眼睛闭上了,一位为中国铁路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铁路专家和指挥者,终因病魔折磨而沉沉睡去……

值得欣慰的是,他可以放心地睡了。潘田,这位名字已深深镌刻在青藏铁路建设史上的杰出专家,青藏铁路最早的倡议者、勘察设计者之一,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看到了青藏铁路梦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医务人员告诉记者,潘田重病期间仍十分关心青藏铁路建设进展情况,多次向有关人员询问工程进度、质量。他是多么想再上雪域高原,看一看倾注了毕生精力的青藏铁路线,多么想和战友一起亲手铺一段路轨啊……

潘田一生心系铁路,在革命战争年代就与铁路结下不解之缘。上世纪四十年代,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的潘田,毅然投身革命,组织和参与了一系列爱国学生运动。到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工作后,他和战友们冒着枪林弹雨紧急抢修铁路,支援前线作战,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就通向哪里。抗美援朝时期,为粉碎敌人的“绞杀战”,他和战友们创造出预设计、预测量、预施工、预计划的“四预工作法”,成倍缩短了抢修时间,使铁路通车里程十几倍地增加,创造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为抗美援朝的胜利立下不朽战功。

解放初,全国铁路极不发达,能勉强维持通车的不过1万多公里。在新中国铁路建设高潮中,身为铁道兵总工程师、副参谋长的潘田组织指挥了多条铁路的建设。成昆、襄渝、青藏、南疆、京通、通霍、嫩林等铁路线上都洒下他的汗水。在东北林区勘察嫩林铁路线路时,他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林海雪原奔波一个多月。七十年代修南疆铁路,黄水沟至滋泥泉一段出现东、西线两种方案,其中东线要长距离穿过盐碱地,施工难度很大。潘田带领技术人员顶着沙尘暴,认真调查,科学比较,果断敲定东线方案。铁路通车后,盐渍土地区铁路稳定可靠。实践证明,他主持确定的方案和采取的技术措施是成功的,为我国在更大范围的盐渍土地区修路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铁道系统,潘田素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著称。人们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七十年代修建襄渝铁路时潘田勇克技术难关的故事。襄渝铁路在我国铁路中桥隧密度最大,施工难度很高,特别是铁路中段沿汉江峡谷而行,由于岩层风化破碎严重,塌方滑坡频频发生。全线铺轨后,病害工点一共发现320多处,成为心腹大患。潘田多次前往现场调查,广泛听取意见,大胆提出“锚固桩”方案——用大型钢筋混凝土桩给山体铆上“钉子”,最大的“钉子”用了100多吨钢材,1000多方混凝土,被称为“千方百吨一根桩”。60多根大桩深贯山体,山体从此趋于稳定。这个难题的破解,填补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空白。

潘田的突出成就,赢得了人们的爱戴。1956年,他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党的十二大召开前夕,潘田以本单位最高票当选为十二大代表。

潘田一生修过的铁路很多,但心里最惦念的还是青藏铁路。为考察进藏路线,他曾几上青藏高原,跋山涉水,实地勘察,获得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1976年,有关方面组织专家勘察青藏线,潘田主持和参与了这次勘察。从不冻泉至雁石坪,有东、西两个方案待选。潘田一行不顾海拔4500米地区高寒缺氧,踏雪沿东、西两线考察,最终确定走西线。

和潘田一起勘察青藏铁路的老战友赵懋哉回忆说:“1976年9月9日,我们勘察青藏铁路唐古拉山段的线址。夜里风大、雪深,汽车深陷其中。55岁的潘田和大家一起推车。由于高原缺氧,许多人都要吸氧,但氧少、人多,潘老坚持不吸氧。在他的感召下,我也坚持不吸氧。这一天我终身难忘,潘老的高尚品格和坚强意志,一直激励着我……”

1995年,潘田患癌症住院手术。自以为不久于人世,他在病榻上致信中央领导同志,畅谈建设青藏铁路的战略意义,建议尽早上马。1999年,没有被死神接纳的潘田再次致信中央,真知灼见,拳拳之心,跃然纸上。

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开工建设,走的就是潘田建议的那条线路。

新年伊始,祖国铁路建设如火如荼。潘田,这位把毕生心血洒在中国铁路线上的杰出专家,将高山的峻峨、长河的奔流、雪域的清白,融为一腔热血,给人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未竟的事业正在后人的手中接续,他的生命必将随着中国铁路的延伸而绵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