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同志的十六大报告,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部署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要求全党同志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文化工作的根本政治责任。本文拟就此谈一些认识。
文化是具体的历史的。从文化对于文明发展、社会进步的不同作用来看,有先进的文化,有健康有益的文化,有消极落后的文化,也有腐朽反动的文化。一种文化是否属于先进文化,关键是看它在特定历史阶段对满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和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今天,由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先进文化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文化,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文化,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化,是能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和鼓舞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文化。总之,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只有这样的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从而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
因此,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当代最科学、最先进、最革命的理论,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当代先进文化的最高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伟大集成和宝贵结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最新发展,是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精髓和灵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因此,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二,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是“三个面向”和“三个内在属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三个面向”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进程中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趋势、一般规律和总体要求。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文化交流日益扩大,各国之间相互学习,博采众长,既汲取又创新,推动自身文化的发展。这就要求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是面向世界的文化。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方兴未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重道远。这就要求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是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文化。另一方面,“三个内在属性”科学地规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本质。无论世界文化交流如何扩大,我们的文化都只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文化。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长,不是简单地“拿来”,而是吸取其精华,创新发展自己,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无论文化如何具有多样性,我们的文化都只能是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的科学的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指导地位的文化,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灵魂构筑的文化。无论现代科学技术如何突飞猛进,现代化事业如何快速发展,我们的文化都必须是为人民大众谋利益的文化,都必须是紧贴人民大众,关心人民疾苦,反映群众愿望,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同甘苦、共忧乐的文化,是不断满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把握了“三个面向”与“三个内在属性”的有机统一,也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
第三,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二为”方向是我们党的宗旨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探索、确立和巩固下来的,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宗旨,是文化建设必须遵循的根本方向和根本准则。对于这个问题,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都作过深刻的阐述。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的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丰富的、健康的精神需要,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主义的文化,只能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我们必须坚持“二为”方向不动摇,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确定文化思想,制定工作方针,开展文化建设。
第四,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工作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同“二为”方向一样,也是我们党长期探索、确立和巩固下来的,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工作方针。我们必须坚持“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鼓励不同学术观点,不同艺术流派的争鸣和讨论,提倡同志式的批评和反批评,努力创造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要按照毛泽东同志所讲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要求,坚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既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大胆吸收其他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并不断加以创新,博古今之优秀,采世界之众长,促自身之发展,创民族之特色,不断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第五,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和发展着这种民族精神,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激励和鼓舞着人民不断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极为重要的任务,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树立社会正气,弘扬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第六,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即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在于通过数代人甚至数十代人的长期努力,在集中全力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不断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和道德素质,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创造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体基础和社会条件,使人们具有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和理性的公共道德体系下追求、创造、享受和发展幸福生活的能力,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需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脚踏实地的工作。在现阶段,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培育和锤炼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最终目标不可逾越的阶段。我们必须把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统一起来,立足现实,着眼未来,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努力做好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为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奋斗。
第七,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即重在建设,多管齐下。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途径,是确保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的根本保证,是推动先进文化发展的实践基础。没有扎扎实实的工作和艰苦的建设过程,发展先进文化就无从谈起。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重在全面建设,多管齐下。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础性工程;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经常性的工作;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体制动力;要始终坚持正确导向,切实加强新闻舆论工作,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舆论保证;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理论导向;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努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作者为中共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