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科技园区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中诞生的新生事物。目前,全国各地有数十种上百家各种类型的科技园区。它们对于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科技事业蒸蒸日上的新形势下,技术科技园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如何充分整合、集成、利用国际资源,促进我国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是摆在园区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报组织了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长春科技园三个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报道。希望能给大家以启发。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2003年中关村科技园区工作会议上获悉,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超过2420亿元,同比增长20.1%;增加值537亿元,同比增长17.8%;上缴税金110亿元,同比增长23%。目前,中关村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12000多家。园区已形成了全国最大的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群体,应用软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
中关村科技园区“三年大变样”目标已全面实现:知识经济在园区初现端倪,开始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品牌并引起世界的关注;实现了从“以我为主”向合作开放的转变,并在开放中走向成熟。
这两年,中关村连续举办归国留学人员项目洽谈会、联谊会、说明会。参加洽谈会的很多人其实还没有下定回国创业的决心。但是,在中关村驻美国硅谷办事处、中关村驻东京办事处、中关村驻阿姆斯特丹办事处、中关村驻多伦多办事处等海外联络处的积极努力下,不少学子开始打点行装,准备踏上回国创业的归途。
吸引留学人员归国创业,还只是这些海外联络处的一小部分功能,更重要的是向海外展示中关村的整体形象,拉近中关村与世界的距离。中关村还主动走到世界各个高科技的核心区,就地开展招商工作。据了解,前不久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创办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国际孵化器”即将启动运行。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任冉齐介绍说,中关村招商引资工作已出现新的转变,招商对象不分内外,关键看其在业界的实力、影响力和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力;把专业园区的招商资源打捆,以中关村的整体形象在国内外路演招商;在园区为特定国家或者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提供相对集中的发展空间,便于他们在我国从事研发、生产和销售。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壮大,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正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重视。中关村管委会针对这种形势,大力支持园区企业“走出去”。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卫介绍说,除了特别重视做好外商创业投资机构的引进工作外,中关村还积极支持区内企业到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建立帮助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服务平台,将开拓发展中国的科技产品市场作为突破口,参与国际竞争。
中关村许多企业过去都有一个误区,以为有了技术就可以一红百红。北大方正集团副总裁刘秋云说,从方正的经验来看,过分强化技术的作用,不利于企业开展市场竞争。技术在方正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不能因此就弱化管理、营销、中介、金融资本等企业综合要素的作用。
过分看重技术的作用,过分强调中关村自有的能力和资源,可能就是中关村与国际不够接轨的地方。
记者手头有一份刚刚印好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报告》。其中的一个专题是“中关村科技园区与国际接轨现状研究”。看得出来,与国际接轨,是中关村人梦寐以求的目标。但是如何接轨?“报告”提出:发展集成能力最重要。中关村园区的科技优势,要通过更多更好地与外部资源相结合以求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包括最先进的技术,都在发生大量的跨国转移,所以,中关村的自主开发要与引进技术相互促进;资金的跨国流动已经成为国际分工的常态,中关村要充分认识到:使用外部资金与技术不等于利益流失。该报告课题负责人江小涓介绍说,绝对的技术崇拜和科技至上,已经不符合当前全球化深入发展后的国际大格局。技术层面也要求有所在不求所有。“以我为主”将自有技术产业化的模式,今后不应该是科技园区发展的主导模式。对后起国家的园区来说,整合、集成全球优势要素的能力最为重要。
眼下,企业家当官已不再是稀罕事。中关村明确表示,2003年将让部分企业老板直接参与中关村的决策和管理。
按照这一设想,作为政府管理部门的中关村将在三个层次进行改革,一是在最高领导机构——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领导小组中增设1至2名企业家成员,二是在管委会现有委员中增设15名企业负责人,人选由企业家和各个协会推荐,三是在各个专业园和产业基地设立由入驻企业为主体的业主委员会。
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认为,让企业负责人直接参与中关村建设发展的决策和管理意义重大,它可以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科技企业在中关村建设中主力军的地位和作用,也是深化北京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和完善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刘志华说:“目前相关方案正在制订之中,预计2003年上半年首批企业老板将正式入主中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