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教育局的同志推荐我去采访山村教师黄章永:他像愚公一样花7年时间建起的崇山小学被誉为“肩膀上的学校”。
“要体会黄老师建校的艰苦,就要爬一爬崇山。”张家界市永定区后坪镇联校负责人赵绪刚提醒我:“从山上下来,腿脚也许要疼一个星期呢。”
一边爬山,一边听老赵介绍黄章永。崇山——武陵山脉中最险峻的一段。从山脚到学校相对高度有1300米。我们走的全是羊肠小道,有的坡度达70度,连个歇脚的平石头都难找到,不一会儿就汗湿全身。
1983年,高中毕业的黄章永回崇山当了一名民办教师,3年后担任崇山小学校长。这时的校舍是几间盖着茅草的土屋,年久失修成了危房,一下雨,孩子们只得戴着斗笠上课。黄章永决心盖一所像样的学校。然而,要在一个人均收入不足百元、半数家庭没有解决温饱的穷山村里建校又谈何容易。他一面争取支援,一面发动教师和家人想办法。县教委给学校拨款5000元,但这只够建材费,运费还没着落。他就召开全校动员会,提出:“我每天为学校挑十担石头,教师每人每天两担,学生每人每天三块。”他与另外3个教师从县城将水泥、钢筋、玻璃运到山脚,然后一担一担挑上山。
1992年冬天,黄章永冒着风雪挑着一担玻璃走到红岩屋的时候,石板路结了冰,为了防止摔跤,他脱掉胶鞋,穿着袜子走。一步一个脚印往前挪,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肩上担着孩子们的希望,不能让一块玻璃摔碎。太阳落山了,他借着积雪的反光艰难跋涉,当他走到学校的时候,已是晚上9点多钟,袜子已经没有底,脚板血肉模糊。从1986年开始筹建到1992年校舍建成,共花了7年时间,黄章永就这样用肩膀建造出一所屹立在山巅上的学校。
花了4个小时,我们从山脚走到了崇山小学。听说采访黄章永老师,一些家长和学生围拢来谈情况。家长黄家余说:“崇山的孩子都是踩着黄老师的肩膀读到中学去的。”
前年6月,山洪暴发,学校附近的水渠浊浪汹涌。黄章永跳入水中将学生一个一个背过水渠,一个浪打来,他一个踉跄,脚被锋利的石头划了一道口子,他坚持将20多个孩子全部接到安全地带。山洪过后,他带领全家人在水渠上建了座小桥。崇山东坡有口山塘,塘边的羊肠小道是上学必经之路。每逢雨雪泥泞不堪,学生稍有不慎就会滑落塘中。他坚持十多年接送学生,还利用休息时间挖土凿石,修筑了1里长的道路。
崇山方圆百里,沟坎纵横,居住分散,学生上学不便,村里经济条件差,许多村民送不起子女读书。每逢开学,哪家的孩子没来上学,黄章永就上门去接。一时交不起学费的,他就用工资垫上,十几年来,他为学生垫付的学杂费达2万多元。他妻子在学校开了间小卖店,每件商品都靠他从山下挑上来。有的学生没带午饭,他就给两个发面饼;有的学生没钱买本子、铅笔,他就从店里拿来支援。几年间,送出去的发面饼累计已达2000多个。商店也没有盈利,但他认为值。他对中学校长立下军令状:“崇山的孩子流失了,找我黄章永。”袁伟同学因父母生病,初中四度辍学,他7次上门劝学,两次垫付学费,还联系学校替他减免学费,使他完成了初中学业。
黄章永的行动感动着崇山人。家长说:“就看黄老师的份上,也要送孩子读书。”十多年来,崇山小学的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均达到百分之百,并且百分之百完成初中学业。还有21个孩子考上了大中专院校。据统计,黄章永从山下挑回的学习、生活用品达30吨,走访学生5000人次,行程25000公里。义务工作1540天,写下20万字的读书笔记和教学体会。
我问黄章永:“先后有十多个老师离开了崇山,可你像愚公一样坚持在这里挖山挑担。动力是什么呢?”“我找个学生来,你就会明白。”
我见到了他教过的学生袁伟:穿的衣服太小,遮不住身体,一双破胶鞋露出脚趾头。袁伟拿出一个红色的信封来,那是2001年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因筹不起几千元学费,这张红纸成了他永远的梦。
黄章永说:“你看他的衣,他的鞋,他的通知书,他的眼神,这就是我们山区孩子的缩影。他们需要我,需要我们去改变。这就是我的动力!”
第二天一早,黄章永又要下山挑新学期的教材,我们一起上路。黄章永指着远处的山峦说:“那就是飞机穿洞的天门山,再过去就是黄狮寨。我们这里虽然穷,交通不便,但困难只是暂时的,前景像风景一样美。”
(后记:下崇山后,我的腿真的疼了一个星期。修往崇山的公路前不久已经通车。崇山已经成为张家界市反季节蔬菜基地。黄章永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师。袁伟在家务农。) (题图摄影:唐湘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