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提高城市居住成本 追求城乡教育公正

名流看教育54
2003-01-2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孙献韬 我有话说


党国英,1957年生于延安,经济学博士,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本科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于兰州大学,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

记者:目前我国有多少农民生活在城市里?

党国英:这是个巨大的数字,保守估计有1亿。这又是一个难以准确计量的数字,进城的农民没有城市户口,无权享受任何社会福利,所以没有谁会主动到公安机关去登记、去交钱办理“暂住证”。我敢肯定,不在公安机关册子之内的“流动人口”绝对不只是一小部分。

记者:一亿流动人口之中,学龄儿童有多少?

党国英:这个数字更难准确统计了,具体情况千差万别。不过福建省厦门市倒有一个可以参考的统计数字:厦门市外来人员共62万,其中3.4%要上小学,0.7%要读中学,总共近3万学龄儿童。厦门市较好地解决了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把那些所谓的“民工子弟学校”纳入当地的教育发展计划,适当给予财政补贴;同时鼓励当地的公立学校招收民工子女入学。目前厦门共有34所合法的民工子弟小学,招收民工子女1.9万人,另有1.7万人就读于公立学校。民工子女不但拥有当地的学籍,还可以竞争重点高中。

厦门的做法值得肯定,有些大城市对遍布城近郊区的民工子弟学校采取“三不”政策:不承认、不取缔、不支持,这是典型的“公权力不作为”,有失教育公正原则。至于那种取缔民工子弟学校的做法,更是对教育公正原则的践踏——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你既然取缔了人家的学校,就要拿出相应的措施让民工子女上得起学,否则就太说不过去了。

记者:如果全国的城市都像厦门那样较好地解决了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会不会引得亿万农民蜂拥入城?

党国英:这也正是那些城市管理者最担心的事情。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你把城市居住成本提高就可以了。

现在城市里临时建筑非常多,进城民工租一间平房才二三百元钱。我住在朝阳区太阳宫一带,这儿到处都有成片的临时建筑,是名副其实的“都市里的村庄”,有一个卖烤白薯的老乡在这一带住了四五年,居然养活了一家人!

为什么在北京这样的地方也有这么多的临时建筑呢?我认为关键还是政府有法不依——许多临时建筑就是各级政府部门自己盖起来的;到了该拆的时候,又是政府部门不依照自己制订的法规行事。这么一来二去,临时建筑就铺天盖地了。

记者:什么时候能把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临时建筑拆完呢?

党国英:短期内肯定拆不完,目前我国的执法成本确实很高,干成一件事总要反复几个来回。但只要认真做,就能够基本达到目标。几年前北京大街两侧还遍布临时建筑,现在不是已经被拆得干干净净了吗?如果一开始就认真执法,一以贯之,执法的成本就会呈几何级数下降,临时建筑也会呈几何级数减少。事实上北京的居住成本正在逐年提高,许多做小生意的外地人觉得在北京生活越来越不容易了。

记者:如果城市都要提高居住成本,农民就只能一辈子呆在村里了,农民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就更少了。

党国英:大中城市的居住成本提高了,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自然就会往中小城市转移;中小城市为了发展,也会欢迎更多的人前来创业。据我所知,浙江省溪口市就欢迎那些做小生意、小买卖的外地农民前来入住,为他们办理常住户口,当地的中小学校对他们的子女一视同仁。

社会发展始终有一个地区不平衡的问题,应该承认并允许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发展得更快一些,可以运用行政干预和经济调节相结合的手段,而不是收容、遣送等粗暴手段,促使产业结构合理分布,带动人口有序流动,让农民先在中小城市安家落户,逐步提高其子女的受教育质量。在城乡差别客观存在的前提下,只能追求这种相对公正,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