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鲜为人知的“民先”大队长

2003-01-24 来源:光明日报 韩爱萍 我有话说

邓拓,著名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诗人、杂文作家。学名子健,上大学时又改为云特,进入晋察冀后取名邓拓,曾用名邓拓洲,笔名殷洲、左海、马南、高密、向阳生等。1912年生于福建闽侯一个世代书香的清寒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邓欧予是清朝的最后一科举人。他自幼便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背诵古诗文、练习书法,扎实谨严的儿时训练,奠定了他日后在学业上谨严求实的作风。上小学时他曾获学校时事讲演第2名。在福建省立第一高中读书时,他接触了《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受鲁迅、郭沫若作品的影响,与同学组织“野草社”,自编自印刊物《野草》。1929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社会经济系。1930年6月加入左联,年末加入中国共产党,化名丁丙根进行地下工作。1932年冬因参加纪念广州起义的游行活动被捕。在狱中,他躲过狱卒的耳目,在碎纸片上写诗寄怀。半年多后取保获释回福州原籍。他将狱中诗作整理成册,用明末反清诗人夏完淳著名狱中诗集《南冠草》名之,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坚强的信念。1933年11月20日,蒋光鼐、陈铭枢、蔡廷锴等原国民党十九路军在福州成立反对蒋介石的“福建人民革命政府”,邓拓担任文化委员会专员兼外交部秘书。不久,蒋、陈等失败,邓拓也遭到国民党反动派通缉而逃往上海。1934年秋,他在开封的大哥担心他在上海不安全,就写信邀他来开封。

邓拓到开封后,入河南大学法学院经济系插班读二年级,住在砖桥街三号他大哥邓伯禹家中。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很快成为系主任王毅斋教授最喜欢的学生。河大良好的学风和浓厚的学术气氛对他影响很大,他开始深入思考一些社会问题并开始学术研究。当时社会科学界关于中国社会历史分期与中国社会性质的争论如火如荼,已成为激烈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邓拓抱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投入这场斗争,在斗争中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党的纲领、路线。他先后在《新世纪》、《时代论坛》、《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等刊物发表近10篇社会科学论文计10多万字。他在文章中满怀信心地指出,中国的革命道路必然是社会主义:“我们现在还可以进一步相信,所谓新的产业革命,绝不会是资本主义的,而必然是社会主义的。因为旧中国的命运,已经昭示了资本主义的‘此路不通’。”邓拓有关论文,引起学术界的重视。1936年6月,他的第一部著作《中国救荒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也是中国第一部研究救荒史的专著。这部20多万字的史书,从中国历代救荒运动及其社会作用出发,详尽叙述了中国救荒运动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深刻地指出:“从来灾荒的发生,带根本性的原因无不在于统治阶级的苛敛。”这鞭辟入里的分析,锋芒直指反动腐朽的统治者。由此可见,邓拓学术研究的起点很高,显露了他博学、善于思考和深沉犀利的思想特色。河大是他学术研究起步的地方,也是他收获累累硕果的地方。

河大三年,邓拓在攻读学业、做研究的同时,课余到济汴中学、西北中学、圣安德烈中学教授历史、英语等,以此为掩护指导这些中学的反帝爱国运动。1935年,北平爆发“一二·九”学生爱国救亡运动,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以河南大学为首的开封学界迅速响应,成千上万名学生上街游行示威、到火车站卧轨请愿,紧接着也成立了开封市“民先”大队,河大许多进步学生参加,邓拓被推举为大队长,他的住处就成了“民先”的大队部。邓拓作风谨慎,工作扎实,尤其重视理论、形势与思想教育,埋头苦干,为开封的“民先”与青年工作作出巨大贡献。但他担任“民先”大队长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同学和好朋友也不太清楚。他的公开身份一直是河南大学的一名学生,许多工作都是很谨慎、很秘密地进行。即便如此,1937年6月,“民先”还是遭到国民党特工破坏,邓拓又被捕入狱,“七·七”事变后被释放出狱。9月,他离开河南大学,受党指派,奔赴山西抗日前线。从此,他成为一个职业革命者,一直负责党的宣传工作,曾担任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在枪林弹雨中写了大量的社评、专论和报道。1944年他主持编辑出版了中国出版史上第一部《毛泽东选集》。戎马倥偬之中,他组织“燕赵诗社”,并创作了许多优秀诗词,抒发了浴血抗战、同仇敌忾的战斗激情。

全国解放后,邓拓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达10年之久。1958年调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分管文化教育,主编市委的理论刊物《前线》。1960年起兼任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他还是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理事。他还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

邓拓博学多才,写作勤奋,成就是多方面的。他不仅为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作出贡献,在历史研究与文艺创作方面也卓有成绩。河南大学为有如此卓越的学子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