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中国药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与南京只有一步之遥的历史文化名城镇江东部文化教育区,是国家院校调整过程中以原省部属重点中专校——江苏省药科学校整合建制并入中国药科大学为基础而成立的,属教育部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之一。
2002年12月22日,中国药科大学2003届毕业生招聘会在南京落下帷幕。其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一次签约率为98%,取得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初步胜利,成为此次药科大学学生一次签约率最高的学院,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药科大学的高职学生呈现出了供求两旺的局面。
药科大学高职学院目前拥有各类层次的在校生。为解决加入WTO后我国医药行业实用型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以及适应GMP、GSP、GLP的需要,经广泛的社会调查和专家讨论,学院将培养具有药学实用技术、现代化药品生产技能及生产经营管理能力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自身的培养目标。并据此将自身定位于药学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制药工业高级技师的摇篮。
学院已经开设了药物制剂、药品质量保证、中药制剂、药品网络信息及电子商务等专业,强化了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教学特色,并配置了全面而先进的硬件设施。学院现已拥有卫星转播控制中心、电教中心、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实验室、中药标本室、模拟车间等等,并从日本、美国进口了相关的实验仪器。在学校和教育部支持下,学院的近1万平方米的实训大楼也已拔地而起,包括药物质量控制实训中心、符合GMP要求的固体制剂生产线、液体制剂生产线和中药提取线等。这一个教学条件先进、实践性较强的院内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校内就能接受药品生产、质量检验及药品经营管理方面的完整训练,将在全国药学高等职业教育中起到示范作用。
在学院药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上,以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医药生产管理营销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为根本宗旨,为我国医药行业培养急需的具有现代化药品生产技能、药学实用技术、药品生产经营的一线管理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体现了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去向的基层性等特点。为了达到预期设定的目标,培养出合格的应用性人才,院部切实加强领导班子的建设,强化软硬件工程的实施,全方位考虑高职学院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着重解决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定位,形成了具有药学特色的学院发展战略。
结合药学高职的特点,学院在药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方面,做了有效的探索,形成了以岗位能力为本位的“锥形瓶”模式的教育理念。如上图所示:
这样一种模式既给了学生较宽厚的基础知识,持续培养了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又加强了工科实践技术。同时学院每学期都安排了生产见习周,要求学生下厂见习或到实训中心轮训,让专业课与现场教学结合在一起。在专业技能和专业方向上,学院的培养不局限于某一个岗位,而是以岗位群模块培养为契机,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受训后能从事相关岗位群的各项工作。其中,基础知识应用能力以基础知识课程群为依托,包括数理知识、计算机知识、英语、识图能力、化学实验能力、应用文写作,分析问题能力等;实验操作能力以专业知识课程群为依托,包括化学药物分析、药典使用水平、制剂质量评价能力、微生物检测能力等;制剂设备、制药机械操作、维护水平也以专业知识课程群为依托,主要包括处方设计、一般药剂的制备、全过程质量分析、制药机械的操作和维护等;最后,现代药物生产岗位能力以毕业实习培训为依托,进行药物制剂生产过程多个岗位的操作、设备维护以及一线管理能力的培养。这样,学院培养出的学生便同时具有药品生产技能、药品实用技术和药品生产一线管理能力,为医药企业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员。
在教学计划制定和课程设置方面,学院突出了“现场性”。以往的药学专科教育模式与本科基本相似,无论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基本属于“本科压缩型”,理论课时间长、实践机会少,理论与实践有较大的脱节。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学院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结合社会调查结果,针对高职的培养目标,以医药行业需要为基础,制定相应教学计划,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基础理论课的设置以“适度、够用”为原则,通过课程内容的优化组合,不再强调理论体系与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专业课程设置以服从实践需要、突出应用性、考虑关联性为原则。同时,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45%以上的较大比例。根据“企业需求和能力本位”的要求,学院进行了有目的地取舍,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压减重复性知识,避免知识的相互割裂与脱节,做到科学合理、有机综合、删繁就简、重点突出、重于实用、增强复合型功能,使学生具备了广泛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特别是第六学期,学院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上都做了精心安排。第六学期的时间,国内院校一般多是安排了毕业实习,但由于医药生产的特殊性,学生在毕业实习时进行各个岗位的轮岗有一定的困难。为了体现药学类专业高职的特点,为医药企业培养出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学院突出现场教学,提出“双8”理论,着重体现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上的应用性。也就是前8周在实训中心,以现场教学为主,通过这8周的学习,使学生对各个岗位群的工作比较熟悉,再选定自己即将从事的工作岗位,重点训练。后8周根据前8周的学习,进行校外实习,完成毕业设计,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对整个工艺流程、设备及质量控制的理解和掌握,达到“锥形瓶”理念中的“现代药物生产岗位能力”的要求。
同时学院的实验教学十分注重“实践性”。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院部增加了实验教学投资,更新教学仪器和设备。在实验内容上,删除重复性实验和压缩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工艺性、系统性以及综合性实验。如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实验中,每两人使用一台液相色谱仪,让其有充分的训练时间,能使学生学过就能用。再如在基础化学与有机化学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操作性实验为主,而把理论验证性和性质验证性实验做为公开实验课的内容,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
在实训教学上,学院突出了“岗位针对性”。以往的实训教学主要是以简单的单机操作练习为主,但随着加入WTO,医药工业企业都要求适应国际通行规则,以前单机操作的动手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于现在的市场需求。而符合GMP标准的车间又有严格的出入限制,大部分学生很难在符合GMP的生产线上操作。为了使毕业生早日适应GMP岗位的要求,学院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建造了含有符合GMP要求的固体和液体制剂生产线以及药品质量分析控制中心。在整个GMP实训中心,学生可以按照GMP的要求,对丸、片、粒、颗粒、胶囊、针剂等岗位群的每个岗位进行上岗实训,逐个岗位地熟悉练习,最后完成对一种剂型制备总体概念的理解,而适应相应的岗位群的工作。不仅如此,在实训中心,学生还可以完成设计性实验,这对培养学生完整的思路大有益处。
学院的实训中心是全国目前唯一的能够进行GMP现场教学的场所,它可以满足校内及全国同类学校学生的实训要求,为全国医药行业提供医药高职的双师型师资培训,为医药企业员工提供现代化生产的岗前技能培训,还能与劳动部门、行业部门合作,进行专业技能鉴定。这样,校内就有一个教学条件优越、功能先进、指导力量较强的实训基地,学生在校内就能够接受药品生产、质量检测以及药品经营的完整训练,为保证药学高职人才达到培养目标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因此,实训中心的项目建设引起社会同行业的广泛关注。
不仅如此,院部还在深入调查、充分论证、严格筛选的基础上,选择管理规范、技术力量雄厚、业务范围广泛、热心合作的药厂和医药公司等作为校外的生产实习和实训基地,如扬子江药业集团、(无锡)山禾药业集团、(南京)先声药业集团、百信药房、(河南)宛西制药集团等等。
教材建设的“创新性”和“适用性”也体现了学院专业建设的特色。学院根据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材建设委员会的要求,组织教师到江苏和全国部分制药企业深入调查,针对企业现状和发展的需要,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对药物制剂专业进行整体教学的改革,由本院骨干教师牵头,并邀请全国医药界专家编写了一套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材。编写过程中体现了药学实验和实训的可操作性及应用性,突出创新性,使新技术、新设备的设备参数和工艺参数均在教材中得以体现。目前,学院已组织编写了《工业药剂学》等一批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材,并以拓展多媒体教材和现场实物教材来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学院还对教学过程进行“规范性”的监控,聘请了一批退休教授来院担任教学督导,并在每次考试结束后,聘请校级督导组来院对试卷质量、阅卷等工作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开展一年一度的院企联谊活动,及时调整课程教学重点;同时每学期两次请学生对任课老师进行测评,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的反馈体系,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全过程监控的规范性。
学院还积极走校企合作之路,保证自身的“先进性”。学院一直密切注意与企业的联系,与很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专业教师积极走向企业为其员工进行岗位培训,也将企业的新工艺、新设备资料带回学校,补充更新教学内容,使专业课的教学始终保持“先进性”。同时学院也聘请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本专业兼职教师,为学生做专业发展介绍、学术报告或实训指导,并引导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实训,使学生了解企业发展,提高了他们适应现代化生产岗位的能力。
中国药科大学高职学院目前拥有在校高职生1100多人,根据学校“十五”规划和医药行业发展的需求,高职在校生将达到3000人的规模,预计未来几年,学院的在籍学生总人数将达到5000人。同时,学院将进一步借鉴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发挥集体智慧,励精图治,审时度势,把握学院发展的方向,为国家的医药发展培养大批合格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