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武夷之悟

2003-01-29 来源:光明日报 单三娅 我有话说


孔圣人说:“知者乐山,仁者乐水”,但我一直不大明白其中深意。

去年10月,得以到武夷山一游。武夷山过去以大儒朱熹出名,是他侨居50年著述讲学之地;武夷山如今又以世界“双遗产”著称,为联合国认定的文化与自然遗产。身为记者,别人以为游历颇多,但其实还比不上那些有钱有闲有玩兴的人,所以这机会对我来说弥足珍贵。

亚热带气候、丹霞地貌,造就了武夷有山有水,以及莽莽苍苍的原生性森林,置身其中,我这个北方大城市出生长大的人,总有一种生疏而且新鲜的感觉。但不知为什么,那天上午,在我加入长长的队伍游览了天游峰之后,也许是照例走马观花而无法细细品味的缘故,所以并没有太多欣喜和眷恋。听说下午要到著名的九曲溪漂流,我来了情绪,幻想着一种刺激的感觉;又听说今年水小,不会有那么惊险,心想也罢,还不担惊受怕呢,反正是一种全新体验。

那天是2002年10月14日。上午爬山,累热交加,只盼着能在清凉的水面上欣赏美景。下午在码头,正巧与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丁振海及夫人王敏教授、南方日报副总编辑李钟声、光明日报原文艺部主任蔡毅、工人日报高级编辑姚荣启登上同一条竹筏。我们六人穿上救生衣,坐上小竹椅,再加上两名船工,八人系于一筏。

船启动了。那是人生难得的好时光:不热不冷,无风无浪,置身佳景,心净情怡,俗世宠辱皆忘。我们从九曲顺水而下,两位船工一前一后,前者掌舵,兼做导游,看去有50余岁;后者年轻得多,说是徒弟。我们这些城里人,开始只管注意景致,生怕有些许疏漏。但过不多久,老船工开始与坐在前面的丁振海、李钟声、蔡毅等人说笑起来,他不时脱口说出“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等一套一套的“理论”来,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于是我们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他身上。这位徐姓船工,脸膛黝黑,身体精瘦,窄沿草帽下闪着一双有神的眼睛。他显然见过世面,与人交谈轻松自如,无所顾忌。但他并未忘记自己的职责,到了重要景点,主动打住闲话,言归正传:“这是水龟石,看像不像两个摞起来的水龟”,“现在到了五曲,这是天柱峰,那是更衣台”……他一边讲着诸景点的说法和来历,一边还一一从我们手中接过照相机,熟练地用不同型号的相机为大家留影。越谈越近乎,不知是谁问起了他的家庭,于是他又打开了话匣子。“我结过两次婚,前妻去世了,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只读到高中,也干了船工,二女儿在福州读医科大学,三女儿马上就要考大学了,月考回回前几名。她的志愿是考北大,没问题,北大不就600多分吗?她肯定行。这孩子特聪明,喜欢玩电脑。上次英语考试,满分150,她考128分,我都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念的。放学回家,她从来不学习。”看着他那股自豪劲儿,一船的人都受了感染,有的说,你就聪明,所以你女儿也聪明;有的说,她学习这么好,肯定能考上北大。但他接着说:“她如果真上了北大,我又要苦啦,哪有钱供她?”这么说着,他依然一脸的笑容。

在后边撑船的年轻船工,乐呵呵地听我们对话,对师傅很崇拜的样子。我因为坐在后排,也就询问他的家庭。他说还未结婚,但盖了新房。这时前边的徐师傅接过话茬:“我没盖新房,如果孩子们都出去读书了,我盖房子有什么用?”“什么叫财富?为孩子们准备知识就是财富。我没上过大学,我读的是太阳大学。”一句话又把全船人逗乐了。

观景聊天还未尽兴,船却到了一曲武夷宫码头,于是舍舟登岸。一个半小时的漂流,一路无距离的交谈,就此打住,真个是:没有不散的筵席。和徐师傅握手道别时,大家都祝他的女儿能到北京上大学。

忆起武夷,山水依稀,脑中想起的总是那个长年在太阳底下奔波、在山水之间浪迹的船工。他意在高远、练达明理,显然得益于武夷山水的滋养,武夷文化的润泽。“知者乐山,仁者乐水”,孔夫子是注重精神境界的,他谈大事小事,都与理想和原则相联系,所以他眼中的山水,也与仁者智者相通。不过,如果孔夫子活到今天,看到他的“有教无类”的主张得以实现,他对“上智”“下愚”的看法,大概也会重新界定了。(图为船工徐师傅蔡毅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