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从对大学生“高分低能”的不断反思,到素质教育重点的逐渐明确,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问题备受关注,而建立其保障机制,成为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当务之急。
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保障机制,有外部机制与内部机制,而内部机制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建立其内部保障机制,必须深刻认识和自觉利用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规律。从本质上看,机制就是规律的作用方式和利用方式;保障机制的建立,必须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基本依据。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连续性的特点,有程度和层次的差别。从再造性到创造性,以及创造性的各种水平之间,都应从连续的、动态的角度来分析,不应人为地把创新能力的过程加以割裂。从创新活动的过程看,大学生和专家在创造性上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或认知能力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高等学校既要培养大学生“真创造”、“原创性”的能力,更要重视培养他们的“类创造”能力。从连续性看,大学生的创造潜能一旦得到开发,就会不断提高和发展,逐渐从“类创造”走向“真创造”、“原创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既要考虑他们在学校的创造性表现,又要顾及保障他们毕业之后在社会上的创造和发展。构建保障机制时,要把着眼点放在大学生持续能力的培养。高等学校要与用人单位建立一种良性互动机制,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采用毕业生追踪培养制度。目前,有些高校把毕业生追踪调查作为经常性的工作,不仅通过追踪调查反馈信息改进教学,而且通过追踪调查督促和帮助用人单位培养毕业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建立保障机制,必须明确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目标体系。保障机制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目标与教学改革操作的中介。目标愈明确、愈合理,教学改革的方向才愈明确、愈有实效。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保障机制的过程,是确定目标和组织实施这一目标的过程。确定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目标体系,要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要把这个目标体系统一于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要借鉴国外大学培养创新能力的有益经验和保障机制的模式;要把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统一起来,把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个体目标统一起来,把总体目标与局部分解目标统一起来。
建立保障机制,必须重视四种机制的构建。
一是教学保障机制。课程怎样设置、实施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管理模式,把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使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能都能够得到真正充分的发挥,是构建保障机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尤其应该注意的是,要把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落实到学科的教学中去,在学科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学中启迪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发展。开设“创造性训练”的课程,要建立“内化”的机制,使创造的知识和技法内化为学生的能力。
二是激励机制。主要是动机激励问题。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造动机,发挥情感教育的动机激发功能。除了发挥显性课程的作用之外,要特别注意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尤其是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在课堂内外建立起动机激励的保障体系。
三是导向机制。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应该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与社会发展需要相违背的创新(可称之为“负面创造”),则是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目标体系相冲突的。用高等教育内在的价值尺度衡量,这样的创造性思维发展,还称不上创新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导向机制的运行是高等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四是评价与监控机制。评价与监控机制是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具有导向、反馈、鉴定、选拔、激励等功能。建立评价与监控机制的关键是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以及监控手段、措施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