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陕西理工学院学科建设求实效

2003-01-30 来源:光明日报 余德华 我有话说

陕西理工学院在学科建设上下狠劲,出实招,求实效,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该院把学科建设作为龙头工程、系统工程、一把手工程来抓。该院是由原汉中师范学院和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的高校。原来两校都有重视学科建设的传统,合校后,这个传统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合校伊始,学院就把学科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明确提出,学科建设是龙头工程、系统工程、一把手工程,要一抓到底,常抓不懈。为此,学院成立了以院长叶孟理为组长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立办事机构,制定学科建设规划,依据规划,明确职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在全院形成了学科建设网络体系。

在全面抓的基础上,该院进一步突出了重点学科,形成了重点学科和支撑学科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学院现有九个学科门类,相关的一级学科有26个,其中有12个省级、院级重点学科。在学科建设上,学校十分注意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加快学科的整合工作,按照学科建设的规律,淡化行政隶属关系,按学科群的划分在全校进行优化组合,实行人、财、物的统一调配、统一使用,真正发挥教育资源的共享作用。叶院长常讲的一句话是,在学科建设上,要人给人,要钱给钱,任何人不得设防,不得各自为阵。

在学科建设上,该院注意与地方经济建设相联系,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充分发挥作为陕南唯一一所逾万人的本科院校在文化、教育、科技服务方面的辐射源作用。一方面明确了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学科建设定位,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已培养了3.3万余名适销对路的中等以上教育师资、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另一方面积极为当地政府和有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咨询和论证工作。由该院首先提出并主要承担的汉中发展绿色产业的论证工作,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肯定。该院教师经常参与当地有关企业的资产重组、新产品开发的调研和论证工作,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再一方面因地制宜,确定了汉水流域文化研究、秦巴山区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机电一体化为学院三大科研方向。近几年,完成的诸如《陕南文化概览》、“汉中水上游文化的现代转型研究”、“板栗深加工及剥壳机研制”、“智能钻头刃磨机”、“连杆凸轮减速器”等一批研究秦巴山区自然资源和地方工农业、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成果,受到地方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由于该院选准了教学工作的突破口,在学科建设上舍得花力气,不断提高了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1999年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科学工作合格评价。目前已有本科专业36个,各类在校学生已达18323人,教职工1537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308人,有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及省级优秀教师、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获得者20多人。一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近几年,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3%以上。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已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副所长、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张涛,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海忠,华为集团广州公司副总裁付恒科为代表的毕业生为学院争得了荣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