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农民投资搞农业科研开发,在浙江省义乌市已不是新鲜事。全市已涌现出18家民营农业科研所。据了解,这些农业科研所的投资规模少则几万元,多则几百万元;由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或本市的农技人员“坐镇”,专门从事茶叶、食用笋、猕猴桃、水产、畜禽、药用昆虫等各种养植业研究。
义乌市市场经济比较活跃,早在5年前,一些靠经商致富的农民就把目光投向田野,办起农业企业,建立农业科研所。政府部门则不失时机地出台优惠政策,除帮助联系专家外,还补助他们数目不等的科技创业基金。
义金农庄投资300万元创办的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聘请了中科院、浙江大学两名专家为顾问,指导20多位技术人员实施“高档花卉、优质水果苗木杂交育种”的研究开发。两年前成功培育出亩产超4000公斤的“莓宝”草莓种苗,由于果形大、抗病力强且品种不会异化,每株售价高达30元,目前已与全国20多个省市的近3000农户建立供种关系,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该研究所还培育出了许多从国外引进的名贵花卉种苗,并于去年与韩国某农场签订出口协议,3年内负责提供1000万株小叶风兰苗。
义乌市出台政策鼓励农技人员以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农业开发,也为兴办民营科研所热“添薪加火”。由原吴店镇农技员陈振勤与人合办的马铃薯研究所,为解决过去秋季种马铃薯出苗不齐问题,从黑龙江农科院引进“克新2号”早熟品种,通过反复对比试验,确定了最佳播种期,使当地的马铃薯种植变一年一熟为两熟。在栽培技术上,该研究所实行了双层地膜覆盖,产品由此提前7天上市,每公斤售价比以往高出1元多。在该研究所的带动下,义乌市马铃薯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2万亩,去年每亩产值达到2000多元。
义乌市科委副主任王桂芝告诉记者,这18家民营农业科研所机制活、都有自己的基地,极大地推动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其中12家企业已成为该市农业“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