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两个倔老头的人缘

2003-02-1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我领教过郝柏林与邹承鲁的倔劲。

接触郝柏林,是因为修改他的一篇文章,该文批评我国科研管理部门管理科学事业的非科学化现象,其观点之鲜明,论据之充分令我叹服。只是其中对一些现象使用的讽刺性语言使我感到不妥。于是我把稿件进行了修改,并连同修改的理由一并传给他。过了五六个小时,郝柏林的电子邮件便传了回来,其中一句话是:对于这种现象,就是要讽刺,讽刺性的话不能删。

无独有偶,邹承鲁对待自己的观点的坚持也完全可以用“十分固执”来形容。去年底,本刊发表了他的《要鼓励自由探索与思想创新》一文,该文把不少人想说却又一直没有说出的观点表达得十分锋利。过了不久,笔者又读到他请人转来的一篇很长的同样锋利的文章——《清除浮躁之风倡导科学道德》。与这篇针砭时弊的文章同时转来的还有一句话:要么全文采用,要么退稿。

郝柏林时年六十八,邹承鲁现今七十九,二人同时于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属于学术界的实力派。但据我了解,这二位在学术界之外的影响其实在院士中算不上大的。由此我想到,这两位老者既没有因为想扩大社会影响而讨好谁或害怕得罪谁,也没有因为自己的影响并不够大而自觉人微言轻,并因而放弃对不良现象的批评。这二位不仅多年保持了“干预时事”的热情与韧劲,而且热心调查研究,所提意见具体而系统,且在字里行间充满对国家利益的关切,因而和一般人的牢骚形成天壤之别。

爱提意见的人容易得罪人。可没想到这两个老头的人缘居然相当好。本期头条的作者饶毅已在华盛顿大学获终身教职,是《自然》、《科学》、《细胞》等22种国际杂志的审稿人,并担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发育神经生物学评审委员。作为与邹老同一领域的后辈,饶毅表现出的对邹老的敬重大家自然有目共睹;而在一次聚会时,当我偶然提及郝柏林时,与他同在中科院物理所的李超荣博士所表现出的肃然起敬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在科学界采访的这些年使我发现一个规律:一位专家要在学术圈外受到尊重其实不算难,只要保持较高强度的媒体正面报道率即可。但要在学术圈,特别是本领域内受到尊重却不那么容易,因为这对专家本人的学术和学品要求甚高。

资料链接

邹承鲁生物化学家。1945年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毕业。195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发现纯化的细胞色素C与在线粒体结合时性质的差异;对呼吸链酶系的研究,为我国酶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在胰岛素人工合成中负责A及B链的拆合和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公式和作图法,被称为“邹氏公式”和作图法;关于酶作用不可逆抑制动力学理论和反应速度常数测定的新方法,得到国际上广泛采用;细胞色素的三相还原,胰岛素A及B链本身含有形成完整分子的必要信息,在弱变性条件下,酶活性丧失先于分子整体的构象变化,因此酶活性部位具有较高柔性并为酶活性所必需等,是开创性工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郝柏林理论物理学家。一九五九年毕业于苏联哈尔科夫大学。一九六三年于莫斯科大学和苏联科学院物理问题研究所研究生肄业。一九八○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一九九五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在固体能谱、高分子半导体理论、统计物理、天线理论、地震分析、混沌动力学、理论生命科学等领域发表大量论文,并著有中文著作九种、英文著作二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