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的朝阳被称为世界化石宝库。一亿多年前的朝阳,湖泊遍布,万物峥嵘,是中生代的生物乐园。在漫长的岁月里,地壳变迁,万物又沉睡于地下,成为化石。
当这些亿年以前的生命被发现时,《朝阳日报》记者张万连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报道。上世纪70年代末,他就报道了朝阳发现第一块恐龙化石的新闻。此后,张万连跟踪报道朝阳化石的重要发现,仅最近几年他所采写的有关报道就达100多篇,古生物学者汪筱林、周忠和博士以张万连的姓“张氏”命名新发现的朝阳翼龙化石,以此方式对张万连进行褒扬。日前,记者前往《朝阳日报》,采访张万连的事迹。
采访张万连事迹,最让我们钦佩的就是他的敬业精神。据同事介绍,1986年,他骑自行车考察采访了贯穿辽西的小凌河。朝阳日报辟专栏《悠悠小凌河》发表了他采写的系列报道。1990年到1992年,张万连又骑自行车考察采访了大凌河,途经辽、蒙、冀15个县(市)、区的100多个乡镇,穿插考察了大凌河干流和主要支流千余公里,总行程4000公里,爬山涉水,历尽艰辛。这两次考察采访,为他后来关于古生物化石的报道奠定了基础。
古生物界很多世界之最出在朝阳;很多世界难题在朝阳能找到答案。张万连为此感到自豪,更感到作为本地新闻工作者的责任重大。古生物学涉及生物、地质、解剖等很多学科的知识,为了填平深奥的古生物科学和新闻通俗阐释之间的鸿沟,张万连搜集和研读了大量的关于化石的报刊资料。在他卧室的墙角里堆放着一摞摞装满资料的牛皮纸袋,其中大部分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为他提供的资料。
张万连不放过每一次采访和向专家学习的机会,每一次专家来朝阳,他都闻讯而至,和专家一起四处奔波,随时进行采访,向他们请教。一位古生物学家说:“你就是半夜到朝阳,张万连也会跑过来找你。”
1997年6月末到7月中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个考察队到北票市上园镇考察鸟化石产地。一天,专家们在住地附近的金岭寺火车站发现站台铺的方石上有恐龙的足迹,并听说北票市的下府乡也有这种石头,于是就打电话请张万连带他们去下府乡。他马上来到了北票,和专家们一起考察,一位专家终于在乱石中发现了好几块有恐龙足迹的化石。当时正是七月,酷热难耐。白天他们头顶烈日寻觅化石,晚上张万连见缝插针向专家们请教一些古生物知识。这次和专家一起考察,使张万连受益匪浅,当时不少媒体都在炒作中华龙鸟,认为中华龙鸟是鸟,张万连综合了有关专家的意见,写出了《中华龙鸟是鸟吗?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是恐龙》,提出了不同看法,受到专家们的赞许。2000年6月初,第五届国际古鸟类与进化协会会议在中国举行,会前来自世界各国的古生物专家在朝阳、锦州地区进行野外考察,张万连不辞辛苦,克服重重困难,全程跟踪报道了这次盛会,采访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用通俗科学的语言发表了数十篇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新闻稿件,全面介绍了辽西古生物化石的重大发现和它的科学价值。这些报道受到专家们的好评。
与辽西古生物化石的惊人发现一起到来的,是触目惊心的盗挖狂潮。到目前为止,朝阳地区已发现的数十处化石点,几乎全都遭到破坏。有的大山被挖得深沟断崖,像开矿一样;有的山坡上被挖得深坑密布,如蜂房水涡;有的甚至整座大山都被挖空了。这样的乱采盗挖,使大量的科研资源丧失,大量的珍贵化石标本流失国外。对此,张万连感到十分痛心,他经常冒险走进盗挖现场搜集情况,拍摄照片,甚至装扮成化石贩子走门串户录音暗访,然后在报纸上曝光。
朝阳城附近的上河首是一个重要的化石产地,先后发现了朝阳长翼鸟、马氏燕鸟等珍贵化石。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盗挖,开始是几十人,后来达数百人,远近的化石贩子都汇集于此,有些就守在现场。得知这一情况后,张万连召集了几个记者拍下盗挖现场,在媒体上一再批评曝光。后来有关部门采取了措施,遏制了盗挖狂潮。2001年秋,朝阳县大平房镇又掀起一股盗挖化石狂潮,每天有数百人在山上挥锹动镐,山上被挖得沟壑纵横,一片狼藉。张万连闻讯后赶到这里,抓拍了很多照片,在2002年1月8日的朝阳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几千字的文章《盗挖化石的狂潮触目惊心,谁来管一管?》,此文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被国内外媒体广泛引用。
张万连关于辽西古生物化石的报道,在社会上和学术界都产生了广泛影响。2000年10月,在新中国第一个记者节即将来临之际,张万连收到一封不寻常的贺信,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8位博士对张万连报道辽西古生物化石所作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您的报道不仅让朝阳人民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增强了公众对化石的保护意识,而且培养了一大批崇尚科学的化石爱好者。近年来辽西一系列重要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朝阳人民功不可没,这其中有您的一份辛劳。我们对您十分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