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汪筱林、周忠和博士心目中的科学记者

2003-02-2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王光荣 我有话说

“张万连是一位特别敬业、特别讲实事求是的优秀科学记者!”谈及张万连,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周忠和博士内心充满了崇敬和感激之情。他们在专业论文上深情地写道:“种名张氏翼龙,谨献给《朝阳日报》记者张万连先生,以纪念他对热河生物群化石保护以及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辽西野外发掘工作的重大贡献!”

古生物化石命名,一般只献给那些为该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老前辈科学家。张万连,一名普通的记者却获得如此殊荣,人们不禁要问:张万连凭什么?汪筱林、周忠和自有解释,“就凭一名优秀科学记者的崇高品质: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张万连为采写新闻,骑自行车考察采访大凌河,行程约4000公里”、“张万连为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58岁学起电脑,上起因特网”……

周忠和说:“熟悉张万连的人都知道,张万连最可贵的品质是敬业。他几十年如一日,关注辽西古生物化石,跟踪我们的科学研究。他的敬业感动了我们研究所的很多科研人员,我们都乐意与他交往并成为好朋友。”

汪筱林、周忠和指出,从事任何事业都需要爱岗敬业精神,这是事业成功的第一要素。张万连的敬业,源于他对科学事业的热爱。这种热爱焕发出的是对科学的关注、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所以,优秀的科学记者总是非常负责任。为了做好一篇报道,他一定是事先准备,深入了解该领域的背景。科学记者应该在短时间内让自己变成‘内行’,这种内行当然不是专家,而是知情人。张万连就是这样,为了报道好一项研究成果,他会研读很多背景材料,遇到什么疑问,就虚心向科技人员请教。在跟随我们野外考察的那些日子里,张万连很多时候一直跟我们工作学习到深夜。”周忠和介绍说。

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不夸大、不缩小,客观、公正,是科技新闻的生命,科学记者尤其要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汪筱林说。

1996年,我国辽西地区发现了后来震惊世界的原始“中华龙鸟”正型标本。有专家指出,“中华龙鸟”将取代始祖鸟,是世界上最原始的鸟类。这一消息当时立即成为国内各大媒体报道的热点:“我国辽西是世界上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然而事实并非这样,随即的研究表明,原始“中华龙鸟”并非鸟类,而是一种小型兽脚类恐龙。

“张万连当时顶着巨大的压力,在第一时间如实报道了这一最新研究成果。”汪筱林说,“从主观情感上讲,我们都希望‘中华龙鸟’能够取代始祖鸟,那将是令中国人多么自豪的一件事啊!张万连尤其如此,他多么希望世界上第一只鸟从他的家乡飞起!然而,这毕竟是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

汪筱林、周忠和强调说,严肃的科学报道应不折不扣地尊重事实,要把一个真实的科学事件如实地展示给广大读者。科学记者尤其要慎用“国际领先”、“国内首创”、“重大发现”、“首次”、“独创”等字眼。现在有些科学报道里如果没有出现“国际领先”,就一定能出现“国内首创”、“填补国内空白”等词汇,似乎这是科研评价固定的必选标准。其实,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性研究本来就是国际性的,“国内首创”、“填补国内空白”只能说明此项科研工作并非创新而是模仿国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