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的五年如白驹过隙,而在中国百姓的文化生活中,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一些让人新奇、让人感叹的新文化景观,生动地昭示着百姓文化生活的繁荣。
来自西南重镇成都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曾经在前几年十分火爆的卡拉OK、蹦迪、打麻将等休闲方式,正在被看书、看电影、看演出等新娱乐形式替代。原因很简单,新一轮的文化设施建设让百姓休闲娱乐又有了好去处。据统计,在全国基层文化“三馆一站”的建设中,全国县级以上图书馆就达到了2696所,90%以上的县城都有了文化馆、图书馆、群艺馆、文化站。在全国广电系统“2131工程”的实施中,农村放映队的装备越来越现代。中国电影公司负责农村发行的负责人对记者称,农村电影市场在基层放映人员的努力下,每年都以高出几个百分点的数字在增加,农村电影市场前景可观。而与“2131工程”配套进行的“村村通”工程,更是让90%以上的山村有了电视网络覆盖,农村家庭电视拥有率达到了97%。
在许多地广人稀的地区,流动的图书馆、大篷车表演队、基层电影放映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长达3.9万公里的“边疆文化长廊”,青山绿水中架设的白色银幕,满载着著名艺术家开往沿途各地慰问演出的“京九文化列车”、“南昌文化列车”,由中央电视台发起的走进工矿、田间地头的“心连心艺术团”等等,都成为了基层文化建设看得见的好风光。
专家们估计,在“十五”期间中国文化产业创造的增长值将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十五”期末将达到国内生产总价值的2%左右,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比重将提高5%,这其中基层文化建设功不可没。
上海大剧院1998年建成,建成后不但成为国内许多艺术团体展示才华的阵地,也成为引进许多国外艺术团队演出的场地。近五年来,大剧院上演的歌剧、戏剧等舞台演出数百场,国外团体的演出几十场,而之前的十几年,上海只上演过7台世界名剧。平均三年不到一台。
随着文化交流的逐渐增加,中国观众可以在第一时间内接触到世界先进文化。国外看得到的,国内也看得到,国外看不到的,国内也看得到。“三高申奥”的嘹亮歌声聚集了世界的目光;而由张艺谋导演、在紫禁城隆重上演的意大利歌剧《图兰朵》更是让中国观众大饱眼福;世界久负盛名的十大芭蕾舞团几乎都到过中国,《天鹅湖》、《胡桃夹子》的美丽一次次让中国观众陶醉其中;在国外风靡的音乐剧《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载歌载舞的演剧形式也让中国观众把“西洋景”看个够。据不完全统计,仅2001年一年,到北京访问的各类艺术团体130多批,3800多名世界著名的艺术家在中国的舞台上施展过才华。
受众十分广泛的影视业也为中国观众了解世界架起了桥梁。在世界级电影节上获奖的大片很快就可以通过分账的方式引入国内,中国观众可以和世界其他国家观众在同一时间段中欣赏到《哈里波特》、《指环王》等大制作的优秀影片。而全年引进的1200小时以上的国外优秀电视节目更是让中国观众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到世界优秀文化的风采。
有关专家透露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加强,世界先进文化引进来也必然增多。这无疑会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然而,随着人们文化生活需求的增加,这句话已成为过去。吃喝休闲都超出了本身的意义,文化追求已经融入到百姓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近年来在中国都市悄然兴起“吧”文化现象便可以称为百姓文化生活的新景观。“吧”本来是国外文化的一种体现,而如今也和中国都市百姓的生活发生了联系。在“吧”里面除了吃喝,更有一番别样的心情。“陶艺吧”成为了都市白领一族自我实现艺术价值的好去处,“布艺吧”则让人充分体味了既古朴又生动的手工艺制作过程,而新近兴起的“戏剧吧”则让每一位观众尝到了既当看客又当演员的味道。而“酒吧”、“书吧”、“咖啡吧”更是都市人休闲生活的重要选择。
如果稍微留意,会发现同百姓生活最为密切的餐厅也标新立异,纷纷打出了文化消费牌。“茶马古道”的云南风情,“砚逸善斋”的宫廷韵律,“藏酷”、“粉酷”、“面酷”等引领潮流的酷系列,人们早已经不再满足简单的吃喝,对文化品位的追逐正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时尚。
有资料显示,为了满足百姓文化生活的多样化要求,国内包括影院、剧院在内的60%以上的休闲场所在5年内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去年,北京也出现了五星级电影院,在它的头等舱内躺着看电影不再是梦想。而长安大戏院、老舍茶馆、北京之夜、大铁塔这样的地方边吃边喝边欣赏艺术演出也是无限的惬意。
作为城市居民,只要你手拿遥控器就能控制数十个频道,欣赏几十套不同的电视节目。如果你打算在夜晚走出家门观看演出,在北京,每晚都有近30台好戏供你选择,让你尽情地在文化中享受生活。对于普通百姓,对文化生活的认知已从奢求逐渐变成了需求。生活已经和文化紧密相连,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