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国“打伊”行动的不断升级,国际社会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色彩斑澜局面。在战争的叫嚣与和平的呼喊声中无不蕴含着对本国和本势力范围利益的争夺。
德国是此次最强烈反对对伊动武的国家。从去年美国开始采取“打伊”行动以来,德国就在许多场合与美国唱反调。作为美国在欧洲盟国中的支柱国家,50多年来,德国第一次公开在重大行动上表现出自己的独立性。究其原因,一个是心理上害怕战争,害怕参与伊拉克的战争将在穆斯林民族中种下仇恨,给自己的国家带来无穷的后患,因为德国现在拥有大量的穆斯林人口。另一个是德国一直对美国的行为心存疑虑,认为美国的战争目的是想彻底控制中东石油。德国还是伊拉克的主要技术供应商,在伊拉克拥有不少商业合同。
法国也是这次美国“打伊”行动中另一强烈反对者。从历史上来讲,法国就经常与美国在“同一战壕”里唱对台戏,此次也不例外。法国与德国第一次“抛开了5个世纪的战争”结成“法德轴心”反对美国动武,这两个欧洲大陆上的老冤家走到一起来了。因为面对本国众多的穆斯林人口,他们有着共同的害怕与担心。与中东国家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从地理上和利益上,法国都无法与伊拉克彻底决裂。早在上世纪80年代,被以色列炸毁的伊拉克第一座核反应堆就是法国建造的,法国还是伊拉克最主要的商业承包商,法国的石油公司承包了伊拉克25%的石油开采权。在与美国的争夺中,法国企图力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
在此次“打伊”行动过程中,有一群欧洲小国的行为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刚刚加入北约和被同意加入欧盟的前东欧国家。这些“前华沙条约国”旗帜鲜明地站在美国一边,发表声明支持并具体参予美国的“打伊”行动,赢得美国一片叫好声,称之为“美国在欧洲最亲密的朋友”。这些国家其实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从历史上看,这些国家经常受到西边的日耳曼人、高卢人和东边的俄罗斯人的控制,他们面对东西两边大国的重压经常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为了不依附某个欧洲有影响的大国,从而把美国视为自己的依靠力量。
俄罗斯在对伊拉克的态度上充满了机会主义色彩。作为前苏联的遗产继承人,俄罗斯有着超级大国的架子,却已没有超级大国的实力。俄罗斯知道无力阻止美国的“打伊”行动,但又与伊拉克有着很深的经济和军事关系,所以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俄罗斯的表现格外活跃和反常。一方面俄罗斯很“不情愿地”站在德法一边,与美国讨价还价,另一方面加紧与巴格达的外交来往,相隔10年后首次派出自己的舰队开往波斯湾,并且计划在美国对伊开战之前,再与伊拉克签订一批开采油田的协议。
就是远在亚洲的日本这次也没有闲着。日本认为,在东北亚地区紧张局势不断升温的情况下,能够指望的只有美军。现在支援美国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所以日本向印度洋派出了自己最先进的“宙斯盾”军舰,以填补美国舰队开赴波斯湾后留下的真空,给美军以“后方支援”。在这些行动的后面,日本还有自己的小九九:由于日本的石油进口量80%以上要依赖中东,日本与美国保持步调一致,可以确保自己的发言权,有利于稳定能源供应。
至于位于伊拉克周边的土耳其、沙特等美国的盟友,更是吵吵嚷嚷地向山姆大叔要高价,有的要求获得300多亿美元战争补偿,才提供战争基地,有的递交秘密计划,要求由自己来组建伊拉克战后政府和军队,千方百计地为自己谋取最大的一块蛋糕。
拉开这一幕幕“反恐”与“和平”的帷幕,人们清晰地看到:这里“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