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兴,1924年生,江西东乡人。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获国家发明奖和省部级科技奖10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级和部级优秀教材奖各1项,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著书7部;先后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
济南的千佛山,古称历山。《史记》所载:“舜耕历山”即指此山。1953年,在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中,时年28岁的艾兴从厦门大学负笈北上,来到坐落于千佛山下的山东工学院(山东工业大学前身,2000年与山东大学合并),在大舜耕耘过的地方,做了一名教育的耕耘者,一耕便是50个春秋。
“历山苍茫,舜德流芳”,这是艾院士对历山的体悟。50年来,晨登历山成了他的一个习惯。谈到爬山的体会,艾院士语重心长地说:“爬山不仅仅是健体活动,更重要的是对意志的砥砺。登高而望,始知天地之大和个人的渺小,惟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才配得上‘三才’之一的名号。”
在教育与学术领域,艾院士攀登的是另一座高峰。50年的耕耘与攀登,贵在以德载学。以德载学,长兴不艾,是艾院士学术生涯的真实写照。
以德载学,表现在敬业上。艾院士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勤勤恳恳,惜时如金,50年来,几乎从不过节假日,寒暑假中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实验室中度过。他博览群书,手不释卷,靠丰富的学养和创新精神,保证自己始终站在时代与学科的前沿。他坚信,成功没有标准,追求没有止境,活着就要努力,努力做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事。
以德载学,表现在为学与为人上。艾院士教育他的学生要先学会做人,然后才能做好学问。他说,人的能力有大小,但人的德化却无可限量。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不允许学生将丝毫的浮躁风气和急功近利的心绪带进学术领域。同济大学的李沪曾教授满怀崇敬地说:“艾老师是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许多别人没有耐心、没有恒心做的工作,他做了。”他的弟子黄克正、张建华、黄传真都说过类似的话:“艾老师对学生要求特别严格,一篇论文要改多遍。尽管他年逾七旬,但仍然亲自带学生做实验,核对每个数据。”至今艾院士已培养了40多名硕士生,30多名博士生和博士后。
以德载学,表现在对待学术合作上。艾院士谦逊礼让,大有古风。在与同事和学生的合作中,艾院士躬耕力行,付出很多,而在学术成果的署名上,却“甘为人后”,甚至由他提出的研究项目,他也坚持让自己的研究生报。
以德载学,表现在学术责任心上。艾院士一向特别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他有很多科研课题直接来自行业与企业的实际问题。西起青海,南到广州,北达呼和浩特、齐齐哈尔,东至上海、南京,他几乎跑遍了全中国,有时带领学生实习,有时进行技术指导,有时推广研究成果,有时解决企业难题。艾院士先后研制成功6个品种、12个牌号的新型氧化铝基陶瓷刀具,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三种为国内外首创,为高速切削金属材料及难加工材料提供了较理想的刀具材料,他研制的晶须与颗粒协同增韧补强的JX—2陶瓷刀具加工电铸纯镍件,提高刀具寿命几十倍,被誉为“神刀”。
以德载学,德厚而学精。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累积,艾院士耸起了一座学术高峰。
——他在国内外首创融合切削学与陶瓷材料学于一体的、基于切削可靠性的陶瓷刀具研究和设计的理论新体系,丰富和发展了切削加工研究的新理论;
——在超硬刀具材料加工领域,他提出了超声振动、断续磨——间隙脉冲放电复合加工理论和技术,建立了加工运动学图谱、物理模型、加工效率与精度计算模型,开发了专用电源和断续磨削砂轮。研制成功多功能超声——间隙脉冲放电复合加工数控机床,加工效率提高了3—5倍以上;
——在复杂曲面加工领域,他创立了复杂表面分解重构理论。对不同复杂曲面灵活运用这一理论,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新型处理方法,使复杂曲面的设计与加工实用软件具有创新性。他开发成功的手表外壳、钟表齿轮和木材加工刀具等计算辅助设计应用软件系统,提高计算效率20倍以上。
跟刀具打了50多年交道的艾院士,深切理解刀的精神:强以进,韧不折。以德载学,德如刀身,学如刀刃,德厚则身坚韧,学精而刃锋锐。只有二者完善地统一起来,刀才是宝刀,人方为俊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