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世界性潮流。加快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能更好地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就必须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一、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就必须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基础和动力源,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催化剂。推进城市化进程,抢占区域经济发展的至高点,关键是要做好经营城市这篇大文章。
一是从要素的角度抓经营城市。要把一个城市所拥有的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及存量资产,转化为可以增值的资本,最根本的就是经营好城市的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第一,土地资源。土地是城市最大的存量资产,土地的供应状况直接关系到土地的价格。城市政府必须完全掌握土地供应的主动权,建立供给引导需求的土地资产运作模式,实行完善的土地收购、供应、储备、开发制度.城市化必须以城市土地结构不断优化为前提,加大土地公开招标拍租的比例。长沙市将在近年引入地产信用制度的基础上,多渠道利用银信贷款、民间财力和社会闲散资金,通过土地收购,土地储备,土地出让的形式,形成了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高度垄断,使土地成了城市建设中最重要的融资渠道。第二,资本市场。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必须对传统的城市投融资体制、城市建设和管理体制进行深度改革,逐步形成政府、银行、企业、社会等多方位、多渠道投资的新格局,通过逐步建立市政债券制度,尝试发行政府公共债券,发行市政债券,筹集城建资金。北京在奥运会的部分场馆建设项目上,上海在浦东新区的建设上,均试行了这一做法,既充分利用市民储蓄所蕴藏的巨大投资需求,又使政府的业绩体现在债券的价值上,使老百姓更关心城市建设和政府作为。第三,存量资产。长沙市将采取灵活的机制,对公共汽车及停车场、自来水经营、城市保洁、污水处理等进行公开拍卖、转让经营权,把物化资产转化为量化资本。将把公共场所和建筑物的广告、绿地命名权这些政府资源,采用公开招标、拍卖的办法,使之具有资本属性,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资本,以加快城市化进程。
二是从产业的角度抓经营城市。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之所以是一个国家或一定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极点或动力引擎,是因为城市是产业的密集地,经营城市就是经营包括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城市产业,而非某一类或某一种产业。城市生产活动的聚集和人口的增加,必然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从而为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城市化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使农业产业实现粗放型经营到集约型经营的转变,并将促进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的发展。近年来,在新一轮城市化过程中,长沙市注重产业意义上的经营城市。未来几年,将在农业上以发展满足城市居民及市场需求的都市型农业为主流,尽快发展农村加工业;工业上在调整工业结构,发展现代制造业,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服务业要在推进开放化、市场化、竞争化、社会化和组织化上求发展。一方面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合理布局产业,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以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群和基地;另一方面,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实行“一带四区五园八业,两大中心”的总体部署。同时,大力发展县城经济,逐步把县城和有条件的中心镇建设成为工业小区,发挥聚集效应,形成产业优势,使其与长沙都市区的对接,较好地形成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同步发展,相得益彰的格局。
三是从战略的角度抓经营城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际上走的是一条以集中型城市化为主,分散型城市化为辅的人口城市化道路,发展都市经济圈。因此,在实现城市化目标的过程中,除了要加大小城镇发展力度,还应将都市经济圈或大城市群的发展提升到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高度予以实施。在确立长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中,我们提出了按照组团式集约发展的模式,以“两府四城”建设为重点,建设新城区的战略决策。努力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和立体化的交通网络,联手共建圈域内的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以市场的一体化来推动圈域内经济的一体化.提出了力争在2020年以前,实现都市区建成面积350平方公里,人口过350万的目标,让都市经济圈与小城镇发展战略并行不悖。
二、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就必须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城市文化是城市化建设的灵魂。近年来,长沙市紧紧抓住发展先进文化不放,不断融入新的内涵,突出文化特色,整合文化资源,借助文化力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一是城市化要突出文化特色。城市的个性特征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长沙,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丰富长沙的文化特色,是长沙最突出的个性所在。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努力做到结合时代特征,将城市的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等条件中富有文化特色的部分加以提炼,并结合创新,物化到城市中,使长沙呈现出鲜明的湖湘文化和现代优秀文化相融合的特质。几年来,我们保护修缮了天心阁、贾谊故居、白沙古井、马王堆汉墓、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等一批历史文化遗存,建设了毛泽东文学院、田汉大剧院、新世纪体育文化中心等一批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文化设施和独具特色的湘江风光带,划定了四片长沙历史文化保护区。在此基础上,我们还着力经营名山、名水、名洲、名城,使之成为长沙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二是城市化要整合文化资源。城市是经济和文化双重发展的结果。城市面貌的形成有赖于历史的积淀,建筑的更替反映着文化的变迁。传统街区是在历史过程中逐步演变而形成的。近年来随着旧城区更新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房地产业的大规模开发,一些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城市原有的社会结构、文化遗存、历史风貌以及地方风情逐步被抹掉。在新一轮城市化过程中,长沙市将注重对城市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对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格建筑、老字号店铺和街坊进行整修,做到修旧如旧;对一些老字号、老地名、老街坊等的文化背景进行挖掘,保留其厚重的历史文化。
三是城市化要融入文化内涵。近年来,长沙城市建设逐步形成了用全新的文化理念构建文化型城市的战略发展思路,较好地形成了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先进科技和先进文化带动的总方略,抓住科教创新和文化创新这个中心环节,发挥长沙的人才、智力、教育、科技优势,发扬长沙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革命文化优势。始终坚持把文化内涵作为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无形的手”,既把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以知识、信息、科技为前导,拓展壮大高新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又把文化作为社会进步的动力,用先进文化作引导,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城市的文明形象和生态环境质量。始终坚持强化市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城市文明建设意识,规范市民行为,加强城市文化熏陶,充分发挥城市文明建设的示范感召效应,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家庭等群众性创建活动,使市民认识到城市形象与城市文明程度、提高生存质量和城市品位的密切关系,在自我教育、自我规范中增强参与城市文明建设的主动性。
三、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就必须牢牢地把握执政为民这条主线
推进城市化要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确立“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建设理念、管理理念和经营理念,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生产需求、生活需求、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一是坚持“还权于民”。城市化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过去因机制原因,城市建设多由政府直接操作,开发商具体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民的参与程度,甚至引发一些社会矛盾。作为城市管理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城市化过程中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首先要保障市民的知情权。对城市建设、旧城改造、道路更新,长沙市依据市场规律、法定程序、公众利益等原则向市民公开重大决策,听取群众意见,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努力使城建决策程序化、公开化、科学化。其次要保障市民的参与权。在城市的规划设计和修缮方面,长沙市力图从最初的设计策划、中间的方案推敲和最终的设计确定等方面都要有一定的市民代表参与,促进设计人员和公众在思想上相互交融、理解、沟通,提高设计的可操作性。再次,要保障市民的自主权。在大规模改造时,长沙市按照城市的总体规划和细节要求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法规,对城区尤其是老城区内有湖湘文化特色、江南民居风格的老公寓房、老民居,都允许市民按规划要求自主改造,避免了过去开发主体或政府垄断式的大规模改造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促进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是坚持“还利于民”。城市化最大的受益者应是广大的市民。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城市空间的扩大,居住环境的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空间直接关系到市民利益。在城市建设中要着力做到“还利于民”。在长沙城市拆迁的过程中,做到拆迁资金不到位不发拆迁许可证,开发商对棚改拆迁户要按政策保证拆迁户的合法利益。同时,为解决拆迁户的实际困难,市政府安排了1.5亿余元的资金用于建设,市民可以花相对较少的钱住进居住面积较大,配套齐全的小区。同时,我们还力求构建便捷的城市交通、管理网,拓宽城市道路,拉开城市骨架,满足城市车辆的增长,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城市供电、通讯、电视、多媒体也逐步要达到同轴传输到户,满足数字化、信息化、办公家庭化给人民带来的快节奏生活方式对基础设施的要求。由于较好地掌握了这一经济杠杆,既促进了城市建设与发展,又增加了居民的舒适感、满意度和支持率。
三是坚持“还绿于民”。近年来,长沙市按照“一个圈、两根绿轴、多点布局”的绿化发展思路抓绿化精品上档次,抓绿化规模上水平,实施“四块子”工程。即市场运作“增”一块,将绿化项目推向市场,实行栽植权、管理维护权、收益权三权合并拍卖;项目共建“筹”一块,对城区范围内的项目和绿化,通过出让冠名权、认养权的办法,由开发商自行按统一规划进行建设;责任绿化“留”一块,让城区范围内的单位与街道居委会结成对子,敦促其实行辖区内的绿化;义务绿化“省”一块,在一些公共绿地,重点工程建设中,采取财政补贴,受益单位负担的办法,增强全社会的绿化意识。从而逐步实现城市绿化立体化、园林化、森林化和城郊一体化,提高城市绿化、美化、亮化的水平,为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四是坚持“还空间于民”。城市化初期,由于刚刚兴起的商品经济热潮,以路为市、占道经营、破墙经商、乱搭乱建一度被视为商业繁荣的标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情况逐渐制约了城市的发展,也抢占了市民应有的空间。长沙作为历史上的商贸古城,由于多种原因,城市街道狭窄,乱建乱搭,脏、乱、差现象仍然存在,与现代新城形象极不相称。近年来,长沙市委、市政府一方面推出还空间于市民的两大举措:一是开放长沙市内最大的公园烈士公园。二是仅用半年时间就建成两个市中心绿化广场,每天吸引数万市民休闲、健身与共享城市空间。另一方面,在新规划并初步建成的湘江大道与潇湘大道两厢,分别建成了开放式的沿江绿化风光带供市民共享,使一个市容整洁,秩序井然,环境优美的山水名城逐步呈现在世人面前。同时,开展“世纪大拆违”行动,冲破重重阻力和困难,在拆除主要道路两旁、街道小区的违章违法建筑300万平方米的基础上,将再拆违章违法建筑100万平方米,将大片的城市空间还给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