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石梅小学已有一百年历史,她依山而建,校舍错落有致,长廊幽深,亭台轩昂。清晨,孩子们映着朝阳拾级而上,琅琅书声就从绿荫中传出,在山林间回响。
石梅小学校长黄雁介绍,该校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为契机,提出了“以综合实践推进整合联动”的工作思路,整合学校的优势项目和各项工作。他们将综合实践活动交融渗透的四块内容,按照教师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长分工开展研究。
五(3)班同学开展“垃圾的研究”。开始,研究了“垃圾的数量、垃圾的种类、垃圾的来源、垃圾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学生走进居民楼,走进菜市场观察、采访、收集样品,到环保局去了解垃圾的种类和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学生们提出了“我们身边的垃圾收集到哪里去了?是怎样处理的?处理方法对环境有什么危害?”等一系列问题,然后,学生们到了南湖垃圾场去考察,还采访了清洁工人、环保干部、卖菜小贩……
当研究结束,指导老师让学生写研究报告。学生们把“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结果”这些栏目填得满满的。在研究中,碰撞出了许多火花,尽管这些结论与实际情况相去很远,但过程规范、数据和事例真实,探究精神、科学精神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种子。
石梅电教曾经驰名省内外,1989年,被评为江苏省电教先进集体。1992年,被省教委命名为江苏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1998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开展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他们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师生共同建设学校网站,打造石梅“网上学校”。首先,由信息中心制作了校园快讯、名师风采、特色教育、网上课堂、德育天地、软件下载等版块的框架结构,然后举行版块制作招标会。教师招标成功,再面向学生“招兵买马”。进入网络世界,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超出了成人的想象。“寒儿谷”、“家有辣狗”、“槟榔树”“月亮湾”等充分体现了儿童非凡的创造性。
石梅小学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三四年级,开设网络作文课,指导学生通过网上获取写作素材,然后直接在电脑上写作,教师利用New class系统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五六年级,开设网络阅读课,教师收集平时学习中有意识遗留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解决。
在这样的课上,网络成了学生探索的资源库、实践的主阵地、交流的快车道、展示的大舞台。
1990年以来,石梅小学的劳技教育有了专门的教师、教室。1994年又列入“中德合作苏州劳技师资培训中心”试点学校。1995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委托省电教馆到该校拍摄了《盛开的劳技之花》记录片,作为培训全国边远地区中小学校长的材料。1998年,学校被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授予“中小学劳技(劳动)教育先进学校”称号。
石梅人认识到:小学劳技课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在动手操作中开发潜能,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他们以“综合实践、专题探究”的思路重新编写劳动教育参考教材。
他们是这样上木工课的。课前,教师与学生一起收集笔筒及相关资料;课上,请学生设计自己需要的笔筒,并画出样来;在方案被讨论通过后,学生选材、划料,在小鲁班锯的嗡嗡声中,一块块木材原料变成了拼装笔筒的材料。打磨、镶接、美化,一气呵成。一节课接近尾声,一件件精美的作品放到了讲台上,教师引导学生举办“拍卖会”。在舒缓轻柔的《爱的奉献》的乐曲声中,学生们介绍自己笔筒的优点,连听课教师也纷纷解囊……
石梅小学的改革者们安排各年级学生到虞山林场、宝岩生态园、自来水厂、110参观考察,请各行业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在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惊人的想象力,他们的劳动和创造能力在不断增强。
2001年底,石梅小学积极筹建“社区教育委员会”。腊月二十,学校请来了常熟高等专科学校、尚湖风景区、宝岩生态园、交警中队、居委会、军营等单位的领导,共商社区教育,将他们所在单位作为石梅学生社会实践的基地。
阳春三月,五年级学生住进军营,进行为期一周的生存能力和军事能力训练。学生们身穿迷彩服、吃粗茶淡饭、睡长通铺。清晨,在嘹亮的军号声中开始登山拉练、长途野炊、正步练习、障碍攀爬。学生们深切地体验到了军队铁一般的纪律和军人刚强的意志。
“六一”前夕,学生走进福利院,帮助残疾儿童整理宿舍,教他们读书游戏,为他们表演节目。回到学校,他们组织了“体验残疾、奉献爱心”的少先队主题活动,体验残疾儿童的不幸与坚强。
枕着十里青山,依着泱泱尚湖,石梅小学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在呼唤学生去实践、去探索。为了保护虞山、保护绿色,护林防火队员通过黑板报、图片展、录音带、横幅在上山交通要道宣传。护林保洁队员在林间小道穿梭,边劝阻边拾捡;他们还到林场了解松毛虫,认识他的生长过程,与山区的手拉手队员交流治理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打破了学习和生活的界限,架起了学校和社会的“桥梁”,密切了师生的交往,为学生自由发展撑起了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