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湖山,天下常熟。”常熟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长江沿岸新兴的港口工业城市,综合实力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前列。进入新世纪,我们着力营造“大港口、大交通、大工业、大市场、大城市”五大优势,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文明化”四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去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65亿元,财政收入41亿元,人均GDP超过4200美元;工业产值超800亿元,合同利用外资32.4亿美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20亿元,保持全省领先。2001年以来,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三五’普法先进县(市)”、“全国畅通工程模范管理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等荣誉称号。
以工业化为抓手建设经济强市,打造“实力常熟”。我们坚持“全部工作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经济建设以工业经济为重点,工业经济以规模经济为重点”,形成外资、民资、内资“三资齐上”,临江工业、民营工业、城市工业“三足鼎立”之势。临江工业成为“大工业”的支撑点。我们依托37公里长江黄金岸线,全力发展用水量大、运输量大、用电量大、用地量大的临江经济。经济开发区当年新增基础设施投入4亿元,平整土地近万亩,加快道路、供水、供电、陆路通关点和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吸引了法国阿托、日本大金、芬欧汇川等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园区。目前开发区合同利用外资56亿美元,仅去年就新批超亿美元项目8个,合同利用外资26.5亿美元,列全省省级开发区之首。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常熟经济开发区“扩权升格”,比照国家级开发区赋予相应的经济审批权限和行政级别。沿江工业带已初步形成钢铁、能源、造纸、化工、汽车零部件五大特色产业群,成为常熟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工业投入的“主阵地”、招商引资的“主力军”。民营工业成为“大工业”的突破口。我们紧紧抓住常熟发展的第三次历史机遇,打好“环境牌”、“服务牌”、“市场牌”、“规模牌”,加速推进民资总量扩张。连续两年召开私营个体经济大会,连续三年春节上班第一天市领导为私营企业开工奠基剪彩,设立行政审批中心,减少审批事项50%以上,完善“一站式”服务体系,营造了“为投资者服务,给投资者方便,让纳税人满意”的良好氛围,激发了群众的致富欲望和创业热情。去年新办私营企业4129家、新批个体工商户20261户,私营企业总数达10097家,个私经济累计注册资本102.1亿元,个私税收超1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6208个。今年全市新办私营企业数不少于去年,新增注册资本35亿元,使私营个体经济成为活力最强、后劲最足、潜力最大的经济增长点。城市工业成为“大工业”的主阵地。我们坚持以大投入实现大发展,去年完成工业投入88亿元,今年将达100亿元,5年累计工业投入超500亿元,力争到2005年形成6个年销售超50亿元、20个年销售超20亿元、15个年销售超10亿元的企业集团。同时,政府投入12.5亿元置换资金,对城区47家企业实施提高性、扩张性、嫁接性搬迁,置换土地2700亩,年内60%的企业完成“退二进三”。目前全市已拥有“波司登”、“梦兰”、“隆力奇”等3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产品、16个省著名商标、33个省级名牌产品,23个产品的产销量为全国同行业“单打冠军”,初步形成了“金字塔”型的名牌群。
以城市化为依托建设生态名城,打造“魅力常熟”。十里虞山,千顷尚湖,构成了常熟山水城一体的独特景观。我们在尊重自然生态和历史遗存的基础上,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品位经营”,围绕“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目标,努力形成既富有常熟地方特色、历史文化内涵,又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城市景观。坚持规划先行。围绕把常熟建成全国县级市中“规模最大、人气最旺、环境最美”的大城市目标,按照“控制老城建新区,发展新区带老城,人口向新区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的工作思路,高起点规划城市中心区、文化片区、市场片区和滨江新市区等功能片区。注重保护古城风貌,延续历史文脉,建设显山露水、城景交融的生态园林城市。加快设施建设。目前,城市外环路全线贯通,市镇公路改造全面完成,苏嘉杭、沿江高速和苏通长江大桥等重点工程加快建设,在建高等级公路206公里,高速公路密度为全省平均水平的3倍,至2005年等级公路总里程将达1500公里。全市兴起新一轮城乡绿化高潮,三年绿化投入10亿元,实施城市入口、道路景观改造和公共绿地建设。目前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6.8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57.1%,获得省人居环境奖,海虞镇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环境优美小城镇”。今年还将投入4.5亿元,实施“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和“绿色家园”工程,新增绿地1.8万亩,初步建成“出门见绿、出城见林、湖光山色、秀美怡人”的山水常熟。强化城市管理。单独设置城乡规划、行政执法和园林管理等机构,大力“治违”、全力“治脏”、重点“治乱”,城乡卫生创建和环境整治取得突破,先后建成5个国家卫生镇,省级卫生镇“满堂红”,省级卫生村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65%。环保监察力度不断加大,建成环境信息网络管理系统,污染防治和达标排放水平全面提升。加快经营城市步伐,积极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年内市级土地出让收益超过10亿元。
以文明化带动建设文化强市,打造“活力常熟”。小康是物质目标,文化是精神向导。近年来,我们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开展市民素质建设工程。组织“公民道德建设知识竞赛”,重新修订《市民守则》,开展“新世纪常熟人形象”讨论,树立“团结、创新、文明、开放、争先”的常熟人新形象。以创建学习型城市为抓手,在全省率先建立文明市民学校、职工素质教育学校和市民教育专业网站,常熟理工学院正积极筹建,2005年在校师生可达1万人。开展“三创一建”工程。在服务行业和个体经营户中开展了以“守法、守信、守约”为主要内容的诚信经营活动,在服务窗口和执法部门开展“公仆杯竞赛”和“万人评行风、回头看行风”活动,全市已建成3个全国文明行业和4个省级文明行业,方塔街成为全国“购物放心、服务满意”一条街。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创建活动成为城乡文明一体化的连结点,全市建成1个全国文明村、3个省级文明镇、11个省级文明村和1个省级文明社区示范点、5个省级文明小区、1个省级文明社区,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蒋巷村党支部书记常德盛当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梦兰村党支部书记钱月宝、康博村党支部书记高德康当选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开展“文化强市”建设工程。常熟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曾出过8个状元、9名宰相、483位进士,当代常熟籍的中科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有18人。名城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我们先后兴建了博物馆、美术馆、广电中心等一批文化标志性工程。专业文艺创作欣欣向荣,群众文化精彩纷呈,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各具特色,全市有7个特色文化基地、28个特色文化团队、7个农村文化明星。今年,我们将启动5平方公里文化片区,规划建设会展中心、体育中心、新图书馆、游泳馆等文体设施,积极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生态城市、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奖和全省社区建设示范市,努力使常熟成为人居的天堂、创业的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