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岁的村民全部入学,15—45周岁的青壮年全部达到初中文化程度,并会几门实用技术;全村形成种植、养殖、运输三大产业,年人均收入由2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十几年来无打架、赌博、盗窃、上访、封建迷信和邪教活动事件,13次被省地县评为文明村、模范村。
本报太原3月23日电 山区教育专家刘辉汉创办柳林县前元庄实验学校,辛勤耕耘十几载,使贫穷落后、纠纷不断的穷山沟变成闻名遐迩的文化村、文明村、富裕村。
现年70岁的刘辉汉1953年大学毕业后到吕梁山下的汾阳师范教书。由于课讲得精道、独特,学生们都因刘老师而自豪,刘辉汉三字也就在学生的赞扬声中传遍吕梁山的每一所学校。1977年恢复高考,有250万人口的吕梁地区仅考上220名大学生,不及山西一些发达地区一个县的升学人数。为摘掉落后帽子,地委决定调已任汾阳师范校长的刘辉汉任地委文教部副部长,主持全区的教育工作。整顿教育秩序,狠抓中学教育,三年后,全区每年大学的入学人数稳定在1100人以上。
高考上去了,但一组意想不到的数字却出现在刘辉汉的面前:据调查,全区1980年到1986年的大中专入学率为47%,而此期间回乡的95.3%的高初中毕业生中,年劳动收入超过当地劳动力平均水平的仅有0.56%,而低于平均水平的却高达66.7%。农民节衣缩食办教育,教育却不能为绝大多数农民和农民子弟服务,使刘辉汉焦急万分。刘辉汉去晋绥边区首府兴县蔡家崖村调查边区教育的优良传统,到方山县疙杈咀学校总结该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先进经验,在灯下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关于乡村教育的长篇论述。几经酝酿,几经反复,一份长达万言的农村教育改革方案终于在他笔下诞生。
刘辉汉的改革方案引起吕梁地委、柳林县委和柳林县前元庄村村委会主任康梦熊的重视。在地县教育部门和康梦熊的支持下,刘辉汉决定将位于大山之中、戴有初中帽子的前元庄小学改建为山区实验学校。学校一开始就实行新的运行机制:实行“村校一体”的领导体制。村里成立由村委会主任和校长担任正副主任的教育委员会,负责编制学校的发展规划和课程设置。学校成立由教师和学生参加的“智囊团”,随时为村里出谋划策。学校的图书、仪器为村民开放,村民的果园、土地供学生实习时使用。村干部既抓经济又抓教育,教师既教学生又教村民,村校一体,从体制上保证了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实行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三教一体”的教育体制。学校成立了学前教育部、小学教育部、初中教育部和成人教育部,全村三到六十岁的村民全到学校学习。
学校创办之初,刘辉汉制定了实验成功与否的三条标准:(一)基础教育质量是否明显提高,(二)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是否有明显成效,(三)对村里的两个文明建设是否有明显作用。学校1987年创办,十多年的心血结出累累果实:到去年,全村无一文盲,其中15—45周岁的青壮年全部达到初中文化程度;初中毕业的455名学生中,217人考上高中,其中100人考上大学和中专,大学生中专生人数占全村总人口的13.4%;未上大学中专回村就业的238个学生中,全部有三至五门实用技术,其中120多人是当地有名的技术人才。村里彻底告别传统农业,形成了以科技为先导的种植、养殖、运输三大产业,年人均收入达3575元。村里连续13年无赌博,无盗窃,无斗殴,无封建迷信,无邪教活动,连续13年被省地县评为文明村、模范村。学校兴村富民,村民也无私资助学校,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拥有标准化教室、办公室、会议室、图书室、实验仪器、实验基地和电教设备的现代化学校。刘辉汉也因教改成绩突出被评为山西省优秀专家,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