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爷今年60岁,名叫杨绍良,是莱州市郭家店镇朱家村的种树大户。去年年底,他响应镇里产业结构调整号召,把自家11亩一级口粮田全部调成了林地,栽了700棵速生杨。
杨大爷是村里有名的“明白人”,心里的小算盘拨拉得清楚,以往上面号召、动员的事,到了他这儿不一定都好使,可这回怎么把全部口粮地都栽了树?有人问起,杨大爷嘿嘿一笑,说:“俺这些树可不是一般的树,那是绿色银行。”
去年冬天,村里计划开发村东朱家河两岸的600亩河滩地,种植丰产林。这地全都是朱家村的一等地,杨大爷的11亩地也在其中。听说要种树,杨大爷找到村支书,见面就嚷嚷:“不种粮了,让俺老两口还吃啥?60岁种树,啥时才能见收成?”支书安慰他:“过几天村里要组织参观,你一块儿出去看看再说。”
到周边镇、村一些林业发展较快的地方转了一圈儿,杨大爷眼前一亮,可心里还是犯嘀咕。村支书见他眉头紧锁,就凑了过来:“算账,你不是算得比谁都明白吗?今天,咱哥俩一块儿算算。”说着便掰着手指头算了起来,“咱先算算林木收入账,这次出去咱都看到了,种一亩速生杨,按现在的市场价格,每年的纯收入在千元以上,而且管理省心、省力、投入少。第二笔账,咱再算算种粮账,你是老把式,一年汗珠子摔成八瓣,每亩纯收入才300块钱。”
“那还得赶上风调雨顺。”“对呀,你算算这两笔账,种杨树,1亩地收入能抵4亩粮田。还有一笔账,不知你算没算过?”“还有什么账?”“间作收入账。种树还能搞林粮间作、林菜间作,这笔也不少。”杨大爷越听心里越亮堂,“可谁能保证种树总能卖个什么价钱?”“老哥别担心,这事订单能保证。”支书拍了拍杨大爷的肩头,“咱村的树苗还没落地,国内晨鸣集团的订单就到手了,按每方400块收。还有西班牙客商也想与咱长期合作,购销合同一签就是10年。”看到杨大爷脸上“多云转晴”,支书接着说:“市里、镇里都支持咱村种树,准备派林业专家定期到咱村指导。”一席话,说得杨大爷喜上眉梢。不出半月,杨大爷家11亩地全都种上了速生杨。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杨大爷没事就到林子里转。他正盘算着在林地种植优质牧草“皇族草”,不仅能喂牛,多余的还能卖给养殖场,收入也很可观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