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98年6月9日,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批准中科院率先进行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这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部署。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指导和支持下,中科院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为中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创新队伍素质和水平明显提高,科技竞争能力大幅增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文化建设初见成效。这期间,根据江泽民同志对中科院两次题词和一次批示的精神,中科院确立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的新时期办院方针。这5年使中科院改革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中科院在全国率先不再进行传统的职称评定,而是实行研究人员竞聘上岗,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对科研工作采用国际同行评价,等等,中科院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中,以体制和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从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发展总体趋势出发,进行了建院50年来涉及面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学科布局和组织结构调整。
对科技布局进行大力度的结构调整,相继组建了上海生命科学研究基地、北京物质科学基地、北京地球科学基地、西北资源环境基地等由若干研究所组成的开放的、跨学科或跨地域的知识创新基地;整合了一批同领域或地域的研究所,如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地质研究所、地理研究所和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遗传研究所和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组合建立了若干大型研究机构,如: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国家天文台等;在一些新兴学科和交叉领域前沿,以研究所为依托,与大学或企业联合,组建了量子结构中心、纳米研究中心等若干非法人研究单元,并正在积极筹建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基因组研究所和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实施科技创新战略行动计划,确立了信息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物质科学与新材料等9个优先发展领域,部署了一批重大创新项目。按照“高起点、高目标、高标准”的原则,严格进入试点程序,基本完成了研究所层面的组织结构调整,全院共计减少了35个科研单位,比1998年减少30%。到目前为止,共有84个直属科研单位,10个支撑单位进入试点序列;根据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的精神,中科院积极主动地进行了技术开发型研究所和科技事业单位的转制工作,目前已有14个单位转制为企业。
院属企业改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经国务院批准,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建立起规范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相对分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截至2002年10月31日,已批复改制的所办企业共计384家,其中完成改制的企业357家,占93%。
2000年,中科院在教育部支持下,对研究生教育体系进行了重大调整,正式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形成了以研究生院北京总部为主体,以各地区研究生教育基地为培养基地,以各研究所为培养实体,新型的、网络式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全面改革了用人制度。在全员聘用合同制和职务聘任制的基础上,中科院各试点单位普遍实行了以“按需设岗、按岗聘任、开放竞争、择优上岗”为主要内容的岗位聘任制,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员固化、论资排辈和年龄老化等痼疾已基本得到解决。
建立了新型分配制度。全面实行了“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奖励”三元结构分配制度,充分体现了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有力地调动了科技人才的积极性,高级创新人才的价值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5年来,中科院大力加强了创新队伍建设,培养和凝聚了一批年轻的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一支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动态更新的创新队伍。
人员素质明显提高。中科院拥有两院院士257名,在继续发挥中老年科技专家作用的同时,他们重点加强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吸引,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01年底,全院共有293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占全国总数的35%,约70人担任了所级以上领导职务,27人次先后获得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引进人才卓有成效,到目前为止,中科院通过“引进海外杰出人才计划”和“百人计划”等,共吸引优秀科技人才533人,其中7人当选中科院院士,他们是:白春礼、王志新、李静海、裴刚、郭雷、李家洋、张泽。
人员结构趋于合理。中科院人员从1998年的6.2万人减少为2001年的近5万人,减少近20%。在岗位聘任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27.5%,具有硕士学位的占21%,4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占74.6%,45岁以下的研究员占研究员总数的54.8%。中青年已经成为创新队伍的主体,科技队伍的代际转移顺利实现。
显著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我国最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基地,成为国际知名的综合性科研机构,是中科院知识创新试点的近期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科院党组经过深思熟虑,近日在全院又提出实现跨越发展的三大发展战略,即科技创新跨越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人才战略和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期望通过这一以提升全院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战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