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和平卫士郁建兴

2003-03-2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项志明 燕润成 涂学能本报记者 喻国英 我有话说

当我们尽享春天明媚阳光的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防化指挥工程学院教授、博士郁建兴——一位优秀的武器核查专家,却在3月13日,为执行联合国武器核查任务,献出了年仅38岁的宝贵生命。

今天,尽管已经过数番日升月落,我们依旧能从天那边,聆听到他追求和平的响亮足音……

让我们再来一次吧,现在就出发

2003年3月13日,伊拉克巴格达风和日丽。

当地时间下午2时许,郁建兴和其他几位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一起完成对巴格达南部一处设施的核查任务后,乘坐由联合国核查员斯特凡驾驶的越野车,返回巴格达。郁建兴和往常一样坐在副驾驶位上。突然,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这辆越野车撞上前面一辆大卡车,甩进公路旁的水塘中。郁建兴的头部受到重创,随行的联合国医护人员立即下车急救,并用直升机将郁建兴送到巴格达市的拉希德军事医院进行抢救。然而,郁建兴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一颗年轻的生命之星,殒落巴格达。

郁建兴用生命诠释了维护世界和平的深刻内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称赞郁建兴是我国一位优秀的武器核查专家;

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给郁建兴的妻子徐新艺发来唁电,对郁建兴的不幸遇难表示深切哀悼,向徐新艺和郁建兴所有亲属表示亲切慰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称赞郁建兴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人民军队的好干部,维护世界和平的忠诚卫士;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称赞郁建兴是联合国监核会一位忠于职守、深受赞誉的成员,联合国对他为崇高和平事业作出的贡献深表敬意。

3月16日9时30分,联合国对伊武器核查人员在巴格达为郁建兴举行送别仪式。

“JJ,我是31号——查理斯。你还没有完成核查任务,你不能走!”联合国对伊拉克武器核查化学组组长、波兰人查理斯手握步话机,朝着安详地睡在灵柩内的中国化学武器核查专家郁建兴大声呐喊。

由于郁建兴的中文名字比较难念,各国武器核查专家都亲切地称他为“JJ”。

“JJ,过去我们一起做了很多,但还有很多工作等着我们。可是,你却突然离我们而去。JJ,让我们再来一次吧,现在就出发!”

天地动容。查理斯近乎声嘶力竭的呼喊,在巴格达上空久久回荡。6名不同国籍的核查员将郁建兴的灵柩轻轻抬上联合国专机。微微晨风中,送别的人们情不自禁地把目光投向天空,仿佛看见面带微笑的郁建兴正乘风远去。

3月19日12时30分,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祖国人民满怀悲痛和崇敬的心情,迎接郁建兴归来。

8名礼兵慢慢地抬起灵柩,灵柩上覆盖着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灵柩前端镶着蔚蓝色的联合国徽章,白色的橄榄枝无声地赞颂着这位为世界和平献出宝贵生命的中国军人。

妻子徐新艺深情呼唤丈夫的名字:“建兴,到家了……”

这是一场国际考试,我来应试

位于北京燕山脚下的总参防化指挥工程学院,是我军培养防化人才的摇篮。郁建兴生前曾任这个学院三系主任、教授。

沿着郁建兴常走的一条校园小路,记者来到“10kg化学品合成实验室”。实验室里,一瓶瓶容器中的液体,折射出郁建兴忙碌的身影;摆放在墙角的那张行军床,印证着郁建兴创建实验室时的种种艰辛。

1997年4月29日,世界65个国家共同签署的国际《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正式生效。根据公约规定,我国作为缔约国之一,可以建立一个防护性的10kg化学品合成实验室。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对建立实验室的精度要求是“零误差”,而且必须接受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的多次核查。建立这样一个国际性的实验室,它的重要作用和进步意义不言而喻。

学院某领导征求郁建兴的意见。令这位将军没有想到的是,郁建兴当场承诺:“这是一场国际考试,我来应试。一定考个百分!”

在此后的日子里,郁建兴几乎每天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仅仅4个月,经过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这个实验室全部按标准建成。经过国际组织的多次核查,评价该实验室是“高专业水平的设施”。郁建兴经联合国认可,成为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的“10kg化学品合成实验室”的代表。

郁建兴担任领导职务之后,每年的授课量也均在200学时以上,为我军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新型防化人才。他编写出版了近百万字的《有机立体化学》、《核生化大辞典》等教材和图书,在国内外期刊和学术会议上交流发表论文30多篇;先后承担国家和军队重要科研课题6项,其中1项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部级优秀成果一等奖,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他还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员。

化学武器曾给我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为防止悲剧重演,郁建兴倾尽10年心血,进行一种防护试剂的研究。为破解这一世界难题,郁建兴冒着生命危险进行各种实验,身上留下许多被化学试剂灼伤、腐蚀的伤疤。经过上万次艰苦试验、分析和计算,终于在关键环节上获得重大突破,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为有效防止生化战剂带来的危害提供了科学方法。

我恳请首长,同意我继续留在伊拉克

2002年12月12日,郁建兴作为我国核查专家,受中国政府的派遣,带着维护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再次飞赴巴格达,执行联合国对伊武器核查任务。

在伊拉克局势复杂、环境恶劣的情况下,郁建兴坚持公正立场,忠实履行职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受到国际同行的称赞。

在许多人看来,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神秘而风光。事实上,艰难和危险时时与他们相伴。个中酸甜苦辣,只有当事人才能真正体味。

为掌握真实情况,尽最大可能避免国际纠纷和战争爆发,核查小组要对伊拉克数百个可疑地点进行核查。有的核查地点距巴格达很远,乘直升机也得3个多小时。核查结束后,回来还得整理核查材料,书写核查报告。有时,一个报告中仅数据就有几十页,需要一个一个地核实,工作量非常大。最艰苦的是到化工厂核查,为防止意外和确保安全,核查员要穿上气密性很强的防护服。伊拉克2月份的气温高达30多摄氏度,郁建兴每天工作几乎都在12个小时以上,一天下来,浑身上下像被水泡了一样,没有一块是干的。

2月中旬的一天,郁建兴和同事一起去一处设施核查。进去不久,同行的一名核查员便感到恶心,继而呕吐不止。见状,郁建兴立即将他扶出工厂,而自己却一直坚持到最后。晚上回来,他感到胃里特别难受,没能吃进一点东西,但还是坚持趴在床上写完了核查报告。当他完成核查报告时,已是凌晨2点。天亮之后,他又带领核查小组成员匆匆奔赴另一个核查地点。

进入3月份,伊拉克局势进一步恶化,战争一触即发。一些国家的核查人员纷纷撤离伊拉克,而郁建兴在给学院发回的电子报告中说:“联合国监核会希望我工作到今年6月份。我恳请院首长同意我继续留在伊拉克参加联合国武器核查工作。”

郁建兴在伊工作3个月里,参加了数十次的设施核查工作,行程10余万公里,检查了伊拉克大大小小数百个可疑设施,多次负责和参加对伊拉克科学家的调查询问,撰写了几十余份核查报告,为联合国监核会提供了大量数据和翔实情况。

郁建兴的儿子郁聪今年15岁了。在郁聪的记忆中,爸爸总是很忙,很忙;和他在一起的时间总是很少,很少。儿子曾在心里多次埋怨父亲,而今天他终于理解了父亲:“他是为和平事业献身的!我觉得爸爸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