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成功的不等式

2003-03-2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唐湘岳通讯员 张逸 我有话说

编者按

近年来,围绕“科教兴国”这一基本战略,我国高校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和改革,这些变革的效果一直为人们所关注。记者在中南大学采访,欣喜地看到该校合并实现了学科融合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产生了明显的规模效益,扩招后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本报现分上下篇报道其做法和经验。

2000年4月,中南大学诞生(由原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医科大学和长沙铁道学院三校合并而成)。合并前,三校全国重点学科只有7个,年科研经费总量仅1.6亿元,在校研究生3000人。并校三年,中南大学全国重点学科变成了17个,年进校科研经费超过4亿元,在校研究生超过1万人。很显然,在中南大学“1+1+1”不仅仅等于3,这些不等式引人深思。

“1+1+1=1”:凝聚新理念新精神

“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办学特色和教育创新。”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认为,“大学合并必须创新办学理念,重塑大学精神。”

有专家撰文指出高校合并是一个系统工程,提出高校合并的四个不等式:规模扩大不等于就会产生规模效益;资源重组不等于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学科并列不等于学科融合;调整布局不等于优化结构。有教师担忧,三校各有自己独特的专业特色,各自厚重的文化积累,合并会不会把原有的资源优势给稀释掉?三校分处于长沙市的南北和西郊,合并之后如何重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呢?

新中南大学的领导走访了许多教师,专门征求院士、专家关于办学的设想,召开一系列的讨论座谈会。建立一所“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新的办学理念浮出水面。“艰苦奋斗、求实创新、厚德笃行、自强不息”,新的学校精神被确立。通过学校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三校区的学生与院士进行交流,共同探讨科学、艺术与人生;学校领导与部门负责人网上对话,让学校的优良传统和新的精神流入师生心田。

全校师生在共同的信念和精神的支配下,3年中有7篇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教育部推出“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5年来,中南大学获5项殊荣;王淀佐院士、邱冠周教授潜心10年研究的“硫化矿电位调控浮选理论与实践”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1+1<1”:减少摩擦统一管理

中南大学长“胖”了但能长“高”吗?三校合并,教职员工达到1.2万人,全日制在校生超过4万人,原有管理机构重叠,单是处级单位就有65个,规章制度各不相同,摩擦、内耗凸现。于是中南大学提出第二个不等式“1+1+1<1”:统一和创新管理模式,促进实质性融合。

首先在全校各校区统一法人、规章制度、财务、校牌,减少管理层次,推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二级学院自由支配人事组织权、经费使用权和分配权,学校集中精力制定决策、实施宏观管理、提供服务。学校设立校、院教授委员会,对校院的发展提供决策指导。

然后是分配制度的全面改革。三校合并前由于行业管理不同,大都推行以职称或职务为主要依据的分配体制。并校之后,全校统一提高奖励津贴占岗位津贴总额的比例,体现岗位绩效,统一建立以实际工作量为主要依据的编制核定办法和岗位津贴总额承包制度。同时,提高中青年教师及实验系列人员的收入水平,保持师资队伍稳定。

学校统一了教师准入资格和选培制度,严格控制补充非博士学位教师,成立了由校长、书记为主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延聘大师、培养大师、蓄积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材料专家曾苏民教授加入中南大学团队,德国洪堡基金获得者杜勇博士谢绝国外学术机构的优厚待遇回到中南大学,他们都表示,是中南大学的学术氛围和处于国际前沿的学术实力吸引了自己。学校还以重点学科为平台,鼓励和要求学校教师参与重大科技项目,把优秀人才送出去到名师大家门下深造,形成了一支以14位两院院士为学术带头人的稳定学术梯队,培养了以110余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等为中坚的优秀教师群体。

“1+1+1>3”:规模效应提升实力

“大学合并最难的是学科融合,学科的融合是学校合并的高层次要求”,中南大学党委书记胡冬煦认为:“一所大学要有水平,必须有学科专业特色”。

三校合并时重复设置的学科专业高达22门。学校在学科建设上合纵连横,同一个院系的同类学科纵向合并,不同的学科门类找交汇点实施“连横”。中南大学利用学校在医学、信息物理、新材料上的优势,成立了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进行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利用生物技术和传统矿物资源加工技术的交叉结合,推出适应我国资源特点的新加工方法,组建了新兴学科k k“矿冶生物工程”。学校提出“跨学科大兵团”联合科研,形成了陈国达院士的“地洼学说”、以王淀佐院士为代表的国际选矿界的“长沙学派”、国际数学界“Q k k过程唯一性准则”的“侯振挺定理”、国际材料科学界的“金展鹏的相图设计理论”。

中南大学的学科建设有了质的飞跃,去年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7个、居全国高校第14位,博士点78个、居全国高校第9位,硕士点142个,分别比合并前增长143%、70%和38%。

三校合并,优势互补,学科性公司不断创立,科研成果转化率成倍增长。夏家辉院士以生物基因技术为股,成立了湖南家辉基因技术有限公司,何继善院士创建了湖南继善物理探测高科技有限公司,钟掘院士以相关成果作价入股,成立了长沙神润科技有限公司。截至目前,中南大学的“学科性公司制”企业已达48家,学校以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为主体的15000万元资产,带动了社会45000万元的资产,成为湖南高新技术的创新点,被誉为“中南大学创新模式”。2003年科研进校经费已达4亿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