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颁奖大会上,北京协和医院一举捧走了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面对这令人羡慕的成绩,协和人在想什么?近日,在协和医院一个小型科研思想研讨会上,记者再次领略了协和人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行事风格。
出席座谈会的有年逾七旬的老专家,有承上启下的中年专家,也有风华正茂的新秀,还有医院的高层管理人员。面对来之不易的大奖,他们并没有沉浸在喜悦之中,而是表露出强烈的危机意识。
危机?协和医院能有什么危机?在人们心目中,协和高居我国医学界金字塔的顶端,是国内医学科学的最高学府,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声誉;拥有实力雄厚的专家队伍和先进的医疗、科研设备,科研、教学、临床工作都是一流的;在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改革中,60%的参保人员都把协和作为首选医院;此次同时获得三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同行中更是前所未有。
可协和的专家们却说,一次获得三项大奖,固然可喜,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成绩只代表过去,不能说明将来。
他们冷静地分析协和的过去与现状——以往很多年,由于历史的积淀,协和拥有一大批国家级医学学科带头人,因此有着比其他医院更多了解、接触国际医学前沿最新信息的机会,在很多领域走在国内同行前面。而今,这种优势已经不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与国际医学界的交往日益增多,兄弟医院也都获得了与国际交流的同等机会,特别是在国际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家都可以从网上及时获取世界医学进展的最新信息;在某些领域,国内同行已经赶上甚至超越了协和;人才和医疗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他们说,如果不能正视面临的危机,如果稍有懈怠,协和就会从领先位置滑落。
座谈会上,老中青三代医学专家众口一词地认为,作为解决国家疑难重症指导中心,协和要保持领先地位,必须开展独创性的研究。这一方面要有勇气,不惧风险,敢于涉足无人探究过的领域,而不能总是跟着文献走,步他人后尘;另一方面必须有高度敏锐的科学头脑,善于捕捉科研与临床实践中闪现的创新思维的火花。他们希望医院的管理者,为创新性研究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培育创新思维,鼓励创新,能够容忍创新中的失误。
人们常用“十年磨一剑”形容做事下功夫之深。而协和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三项成果——孟迅吾教授领衔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陈德昌教授领衔的《全身感染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蒋朱明教授领衔的《肠道粘膜屏障损害和氨酰胺、肠内营养、生长激素的影响》,其研究过程,分别历时15年、20年、30年。其中,蒋朱明教授开始他的研究时,尚是一名年轻的住院医师,如今已经年近七十、满头白发。
座谈会上,回首走过的道路,专家们感言,每一项成绩的取得,都是踏踏实实长期积累的结果:每一项研究工作,都必须从建立科学、严谨、国际同行无可挑剔的实验方法做起;身在医院,同时还承担着医疗、教学工作,大部分科研工作只能在业余时间做;其间,要承受得住他人的不理解,要舍弃某些原本唾手可得的利益,要耐受得住大量基础性实验工作的枯躁与寂寞,要经得住失败的考验,其间,来不得半点浮躁,一时的浮躁就可能导致功亏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