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多举措打造精品人才

2003-04-02 来源:光明日报 柯育萍 余培超 我有话说

2002年12月,教育部委托专家组对全国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进行检查评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继在1995年首次评估中名列前茅后,再次获得优异成绩,得到专家组充分的肯定。专家组认为,同济医学院“办学指导思想明确;办学条件改善明显;办学举措新颖得力;七年制医学教育改革成绩斐然”。

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是培养医学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新模式。1988年,同济医学院等15所医学院获准在全国首批试办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迄今为止,该校七年制医学教育已走过14年的办学历程,送出了八届毕业生。在14年的办学过程中,同济医学院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励精图治、与时俱进,对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改革,多举措打造精品教育,初步形成了自身的七年制办学模式和特色。

重中之重,优先发展

办学之初,同济医学院领导高瞻远瞩,对七年制医学教育就进行了明确的定位,着眼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潜力的高级医学专门人才和我国医药卫生高层次骨干人才。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做到了把七年制教育放在重中之重,优先发展的位置。

高校重组合并后,同济医学院并入华中科技大学,大学领导进一步明确了医学教育定位,并专门下发了《华中科技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工科和医科是我校优势学科,也是发展的重点,在医学教育领域,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是我校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应给予高度重视,重点投入,重点建设,强化管理,加大改革力度,保证其优先发展地位。”

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华中科大对医学院采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附属医院隶属于医学院,从体制上保证了医、教、研的和谐统一。同时对七年制教育在财力、人力上给予了重点支持,先后投入1310万元改善实验室等教学条件、800万元改造运动场、577万元购买现代化教学设备,充分保证七年制的日常教学经费;选派学术造诣深、科研水平高、教育观念新、医德医风好的优秀教师担当七年制教学工作。一流的观念、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设备,为七年制学生创造了极其优越的学习条件。

全方位多环节培养学生素质

学生的培养质量是高校办学的生命。七年制学生基础好,起点高,培养层次也高。为实现培养精品人才的目标,同济医学院提出:七年制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临床技能,还要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医德医风,在行为道德、文明礼仪方面,都应该是最高层次的,在学校里应起到表率作用。与此同时,以全方位、多环节的培养模式,狠抓学生思想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教育。

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坚持“校内与校外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临床教学与医德医风教育相结合、生活实践与养成教育相结合”,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质教育以人文课程为主体、校园文化为氛围、人文素质教育基地为依托、学生文化社团为载体,融人文素质与专业教育为一体,通过严谨的教学与科研训练,进行专业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采取两条腿走路,即体育教育的“普及与提高、课内与课外、体育与卫生”三结合和心理教育“必修与选修、课内集体教育与课外个别辅导”两结合,确保学生身体和身心健康。

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为促使学生个性良好有序发展,同济医学院在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配备了相应的导师,实行了多种形式的导师制,如学分制导师、科研训练导师、临床导师和学位导师,导师之间相互联系、积极协作,一位导师可同时承担多种导师的职责。师生密切接触,导师在政治上引导学生,在专业上培养学生,在言行上示范学生。这些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方法和模式,确保了七年制学生的培养质量。

同济医学院毕业生质量调查显示,七年制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好评,普遍认为该校七年制学生具有适应未来医学技术竞争和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

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

七年制是医学教育的全新模式。创办七年制应该体现改革精神,同济医学院没有把七年制医学教育看着是简单的5+2,只是在五年制的基础上拓宽一些专业知识,而是积极探索七年制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同济医学院最早提出了“七年一贯制”,按照“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原则,在培养过程中体现“文理医”结合,把人文素质、理科基础和医学知识能力融合在一起,对促进长学制高等医学教育的健康发展起了良好的作用。

在教学中积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发展学生个性。实行了以弹性学制、自主选课制、辅修制、免修制、学分奖励制、绩点制、重修制、自主听课制等形式灵活多样的学分制。在人才培养计划方面,课程体系按模块结构设计,注重前后期教学的相互渗透,整体优化教学内容。在课程选择上体现四个自主,即自主选习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进程、自主选择辅修专业,充分体现每位学生教学计划的个性化。

通过实行学分制,带动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的专业面、知识面明显拓宽,人文知识薄弱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全程科研训练,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扎根于科研能力训练。同济医学院将七年制学生的社会实践、早期接触护理、预防战略实践等活动与科研训练相结合,创立了七年制全程科研训练教学特色。

同济医学院全程科研主要有四种形式:课程阶段的科研训练从第一至六学期,在公共基础和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安排一定学时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暑假科研训练在第1、2、3、5学年暑假进行,开展社会实践、早期接触护理、预防战略实习等活动,学生结合实践内容完成相应的论文;基础科研训练在基础学习阶段进行,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集中6周的时间进行选题、设计、实验、撰写论文;进入临床二级学科教学后,开展临床教学阶段的科研训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据统计,同济医学院七年制学生在校期间共完成科研课题312项,发表论文90余篇,获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奖60余项,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7名、二等奖12名、三等奖10名。

与此同时,为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该校改变传统的“理论——轮回实习——生产实习”三段式的临床教学方法,推进了临床一体化教学,实行“双科并进,床边教学”的改革,即进入临床教学阶段后,根据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循环渐进的原则,让学生早期接触服务对象。将四门主要临床课程(内、外、妇、儿)分成非手术学科:内科+儿科;手术学科:外科+妇产科两大科类,实行双科并进。学生先随带教导师查房接触病人,教师结合病例床边讲解示范,再集中上理论课,然后进行病例讨论,学生实行12小时住院制,随时参加急诊病人接诊和危重病人的抢救及处理,使学生的整个临床学习始终不脱离临床实践。从首届88级七年制开始实施,至今已在11个年级进行了实践,形成了该校七年制临床教学的一大特点。

学制互通,激发学生潜能

7年制学生,进校时比普通本科生起点高,毕业时又能拿到硕士学位,这种优势心理很容易产生惰性,弱化竞争意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引入竞争机制。为此,同济医学院率先出台了《五、七年制互通,优胜劣汰的管理办法》,规定:五年制成绩优异的学生,经过德、智、体全面考核,并进行业务水平测试,可在第五学期升入同年级七年制学习;七年制学生在第四、七、十学期末,根据德智体全面表现进行考核,达到淘汰标准的则降为五年制,始终使七年制学生处于动态的变化中。

严格的五、七年制互通,优胜劣汰的管理办法,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潜能。14年来,共招收1303名七年制学生,通过“互通”,淘汰率达8.3%,被降格至五年制109人。在淘汰学生中有8人经过努力,又回到七年制学习;由五年制升格至七年制96人,无一人被淘汰。

“六位一体”,加强教学管理

良好的教风与学风是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成果发挥最大效益的条件。同济医学院在教学管理中建立了“六位一体”的监控与评价系统。具体内容有“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的教学检查制度;医学院及院系教学顾问组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制度;管理干部听课制度;学生教学信息网反馈制度;考试评价制度”。通过“六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的运作,对教学中发现和存在的问题,用教学简报的形式,定期公布,及时反馈,确保质量。

在具体教学改革实施中,采用了“11种”教学与教学管理运行方式,即“人才培养目标实行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分流方式;人才培养实行文理医结合的方式;素质教育全方位多环节培养方式;前后期教学相互渗透教学方式;实验教学综合性、设计性教学方式;学位课程的目标教学方式;临床能力的一体化教学方式;全程科研能力训练方式;预防战略理论教学与社区卫生服务实践相结合方式;外语能力双语、全英语教学方式。形成了两大特色: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管理特色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特色。

14年来,同济医学院的办学特色得到了社会和医学教育界的认同,以“多形式导师制”、“五、七学制互通淘汰制模式”、“双科并进,床边教学模式”和“全程科研训练模式”为主要内容的《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模式研究》获得1997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高等医学教育学分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及管理模式研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临床医学专业预防战略实习预防保健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连续三次获得“鲁班预防医学杰出教学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