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进入新世纪,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激励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跨入了二次创业的发展阶段。在十六大精神鼓舞下,二次创业的高新区在新的起点上又瞄准了新的高度。国家级高新区为什么要进行二次创业,怎样进行二次创业?本报记者采写了一组报道,从今天起陆续刊出。
历经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国家级高新区在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探索和实践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专家们认为,这集中体现为高新区提高了综合经济实力,而这些成就又成了当前二次创业的新起点。
在西南,昆明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兴华介绍,昆明高新区2002年出口创汇1.2亿美元,实现税收6.1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83亿元,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06亿元。
在中南,南昌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宋双鹏介绍,2002年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00亿元,同比增长22%;实现工业总产值87.75亿元,同比增长17%;出口创汇3800万美元,同比增长28%;实现利税11.2亿元,同比增长12%。
在东南,杭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陆陈忠介绍,2002年杭州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80.00亿元,2002年全区外贸出口总额7.31亿元美元,五年来年均分别增长30.6%、51.6%。
在华北,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介绍,“九五”末,园区技工贸总收入达296.99亿元,实现利税31.04亿元,出口创汇9.13亿美元,实现翻两番。200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21.77亿元,比1991年增长99倍。
在西北,西安高新区副主任金乾生介绍,到2002年底,西安高新区年技工贸总收入超过500亿元,高新区建设十一年来,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60%的速度增长。2002年西安市经济增长13.5%,其中高新区的贡献率达到30%。
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刘志华介绍,三年来,中关村科技园区对北京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60%以上。2002年园区高新技术企业上缴税金约110亿元,同比增长23%。现在,园区应用软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0%。
来自今年科技工作会议的消息说,1991年到200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业产值增加到1.8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0%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到2001年,53个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2万亿元,工业总产值1万亿元,实现利税1285亿元,出口创汇226.6亿美元。
高新区二次创业,是高新技术企业二次创业之后提出来的。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东说,高新区的高技术企业80%以上是民营科技企业,可以认为,高新区的二次创业是源于并服务于民营科技企业二次创业的。
刘东介绍,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过10年左右的发展,四通、联想等高技术企业产值达到亿元规模,要继续发展,就必须在体制、管理、产权、产业各方面进行调整和创新;同时随着高技术产品的引进,IBM、康柏、富士通等国外大厂商进入中国,我国高技术企业面临着跨国公司竞争的压力。于是四通率先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主要是努力实现股份化、集团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奋斗目标。之后紫光、联想等中关村其他民营科技企业陆续提出二次创业,口号大都围绕着企业体制、产业发展等问题。二次创业实际上是企业从求生存走向求发展、上规模的过程,是走向规范、从传统企业走向现代企业的过程。
中国高新区最早的起点是中关村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88年3月,国家决定建立以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为基础的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1年,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联合发出《关于深化高新区改革,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各地高新区陆续兴建。1994年6月,中关村试验区办公室主任王思红宣布:从1994年开始,中关村试验区进入二次创业新阶段。此后各高新区陆续提出了二次创业。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加入WTO、全面参与国际竞争,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历史任务,都对高新区二次创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中关村高新区多年探索看,高新区的贡献,既应体现在经济层面上——成为地方经济的增长点,火车头;也应体现在改革层面上——成为改革的试验田,发挥导向作用和示范作用。
有关专家认为,尽管各高新区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问题不同,但是核心任务都是实现包括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在内的制度创新,而其中体制创新又是最重要的。
当前二次创业中体制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符合WTO规则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起“精简、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和市场化的服务体系,以及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有效规范市场主体的政策法规环境,为新世纪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体制保障。